天早上,以几辆战车为先锋的镇南军按照布防图,向陆荣部起进攻。
自从秦淳击败曹瑛继任桂省督军以来……
他就预料到与陆荣之间必然有一场决战,因此早就对陆荣军队控制的地区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扰。
今天在这里插一面旗,明天在那里挖走几块土,过几天又从那边迁移一些人口到自己的地盘。
秦淳正是采用这种蚕食的方式,一步步侵蚀着陆荣的势力范围。
陆荣当然不会坐视不管,双方士兵在交界地带时常生短暂的交火。
但由于陆荣实力不如秦淳,而秦淳也保持克制,所以这些摩擦虽然频繁,却并未升级成大。
当陆荣部队的士兵远远看见镇南军的旗帜时,他们并没有太过在意,以为和以前一样,对方不过是放几枪就会撤走。
但他们这次显然判断错了。
秦淳的目标早已不是小,而是统一桂省,一举击溃陆荣。
等到陆荣军队察觉不对劲时,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他们修筑的工事、控制的阵地,都被对方轻易摧毁并占领。
同时,数门大炮齐声轰鸣,陆荣军队所守的城墙瞬间崩塌,随之瓦解的还有他们继续抵抗的意志。
中午时分,陆荣手下的守军便纷纷投降。
对于这些放下武器的俘虏,镇南军没有为难,只是集中看管起来。
秦淳打算等彻底击败陆荣后再做处理。
得知镇南军进攻的陆荣气急败坏,立刻调兵遣将支援前线。
为了鼓舞士气,他甚至亲自前往前线督战。
为了缩小与镇南军的实力差距,陆荣不惜病急乱投医,大量强征壮丁,编入军队,企图以人数取胜。
虽然他在人数上达到了目的,却毫无作用。
这些被强行征召的壮丁不仅没能提升陆荣军队的战斗力,反而进一步拉大了与镇南军的差距。
双方交战不到三天,陆荣的主力部队便告溃败。
他再次尝到了当年面对敌军时那种一败涂地的滋味。
面对镇南军的强势,陆荣只能收拾残部,一路退守省城。
此战之后,稍有见识的人都已明白,陆荣通电下野只是时间问题。
陆荣这艘大船,即将倾覆。
众人不得不早早谋划出路。
尽管镇南军的政策对他们并不优厚,但尚可接受。
于是,镇南军所到之处,城池纷纷投降,自愿归顺秦淳。
有些地方甚至未等镇南军到达,就主动挂起镇南军旗帜,表示归顺。
秦淳对此自然欣然接受,解除降军武装后,派自己的士兵接管城防。
一个月后,除了省城仍在陆荣手中,桂省全境已全部落入镇南军之手。
换句话说,省城已成为一座孤城。
即便被重重包围,陆荣仍不愿轻易投降。
他将所有兵力集结在省城,又强征大批壮丁,决心死守。
为了保住权位,陆荣一面积极备战,表现出与镇南军血战到底的姿态;
一面不断向邶洋和粤军求救,言辞恳切,极力讨好。
他希望段芝贵和大元帅念及旧情,出手相助,调解他与秦淳之间的冲突,最好还能保全他的地位。
然而,最终他的期望落空——两边都没有回应。
先说邶洋的段芝贵,这已不是陆荣第一次求助。
早在秦淳不断蚕食陆荣的地盘时,陆荣就曾给段芝贵,而段芝贵的回复始终只是“已知悉,务请保持克制”
。
毫无调解之意。
要知道,秦淳的桂省督军一职正是由段芝贵任命的。
他提拔秦淳,本是为了给陆荣制造麻烦,自然不会出面调解两人之间的矛盾。
至于东边的粤军大元帅,更不用多说。
自从粤军上次击败陆荣后,内部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
粤军中的实力派开始争权夺利,各自谋取私利。
大元帅因此事心烦意乱,无暇顾及秦淳与陆荣之间的纠纷。
被长期围困后,陆荣性情愈暴躁,每次召开军事会议,不是责骂就是怒吼。
所以每当会议开始,手下将领都屏住呼吸,只敢低头看地。
不少人甚至起了异心,打算将陆荣活捉献给镇南军,却在行动前泄露了消息,被陆荣全部抓获,一一处死。
一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