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便议及此事,楚国第一重臣申公巫臣劝谏道:“大王忘了《周书》中‘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的训诫吗?周文王正因不近美色、重德修身,才得天下归心。
您此番讨伐陈国,本是为了惩处逆贼、伸张正义,若此刻因贪恋夏姬的美色将她纳入后宫,天下人必会说您师出有名是假,贪图美色是真,此前的功劳与威名,岂非要付诸东流?”
楚庄王沉默片刻,压下心中的涟漪,叹道:“卿言有理。”
终究忍痛放弃了纳夏姬的念头。
庄王作罢,王弟子反却按捺不住了。
他本就对夏姬的美貌早有耳闻,见庄王放弃,便上前请命:“大王不纳,不如将她赐给臣吧?臣近日正逢妻丧,娶她为妻也合情理。”
这话刚出口,申公巫臣顿时急了,竟不顾君臣体面,直言不讳地泼起了冷水:“公子万万不可!
这夏姬是个不祥之人啊!”
他细数往事,声音里带着刻意的悚然。
“夏姬年少时与庶兄私通,庶兄早亡;嫁给夏御叔,没几年丈夫便病逝;陈灵公因她而死于非命,孔宁、仪行父亡命天涯,凡与她有染的男子,无一得善终!
公子若娶了她,恐会招来灾祸,甚至牵连王室啊!”
这番话半是事实半是渲染,却精准戳中了古人对“不祥”
的忌讳。
楚庄王听了,也觉得巫臣所言并非无稽,为了王室气运着想,便驳回了子反的请求。
子反虽满心不甘,却不敢违逆王命,只得悻悻退下。
最终,楚庄王将夏姬赐给了刚刚丧妻的大夫连尹襄老。
这位年近半百的将军,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卷入这场因一个女人而起的、跨越数国的风波之中。
而夏姬的命运,也在楚国的权力漩涡里,再次被推向了未知的远方。
一年后,晋楚两国在邲地展开激战,楚军大获全胜,但连尹襄老却在这场胜利中殒命,尸还被晋军掳去,成了对方手中的筹码。
丧父的悲痛尚未消散,连尹襄老的儿子黑要便暴露了豺狼本性,竟不顾伦理纲常,趁机将夏姬强纳为己有。
就在这段混乱的日子里,申公巫臣终于按捺不住,悄悄托人给夏姬递去一封信,纸上只有寥寥四字:“归,吾聘女。”
这短短四字,揭开了他筹谋已久的底牌。
原来从初见夏姬起,他便动了心思,此前力阻楚庄王与子反,句句不离“大义”
“不祥”
,实则都是为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那看似公正的劝谏,竟是一场跨越数年的布局,只为等一个能将夏姬拥入怀中的机会。
夏姬读罢信,历经半生颠沛的她,或许是被这份隐忍的执着打动,或许是渴望一个真正的归宿,最终点头应允。
于是申公巫臣向楚庄王进言:“连尹襄老尸未归,于礼不合。
夏姬娘家郑国与晋国有旧交,不如让夏姬以奔丧为名,借郑国之力向晋国讨要尸,既全了夏姬的妇道,也能让襄老魂归故土。”
恰逢郑襄公也遣使表示愿从中斡旋,楚庄王便允了此事。
三方很快达成协议:晋国归还连尹襄老的尸,由夏姬在郑国就地安葬;楚国则释放此前俘获的晋人作为交换。
就这样,夏姬借着“迎丧”
的名义,踏上了返回郑国的路。
对申公巫臣而言,这是他计划中最关键的一步,将夏姬从楚国的掌控中解脱出来,送到一个他触手可及的地方。
八年后,机会终于来了,楚庄王派申公巫臣出使齐国。
当他的车马路过郑国时,申公巫臣毅然停下脚步,直奔夏姬住处。
此时的夏姬已四十三岁,岁月虽在她脸上留下痕迹,却更添了几分历经世事的从容。
两人没有过多言语,直接完婚,多年的等待与筹谋,终于在此刻尘埃落定。
为了这场迟来的婚姻,申公巫臣选择了彻底的决裂,他让副使带着自己的辞呈返回楚国,将宗族、爵位、家产尽数抛却,只带着夏姬一路北上,投奔晋国。
晋侯早就听闻申公巫臣的才名,见他来投,喜出望外,当即封他为大夫,还赐了采邑作为封地,让他在晋国安稳立足。
消息传回楚国,公子子反的怒火瞬间引爆。
他这才恍然大悟,十年前申公巫臣那句“此女不祥”
的警告,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