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分劫后余生的庆幸,也多了几分即将登临帝位的复杂心绪。
次日,陈叔宝以太子身份主持宣帝丧仪,朝中大臣听闻灵前惊变,无不震惊,纷纷上表谴责陈叔陵谋逆之举,恳请太子定夺。
陈叔宝在太极殿召集百官,宣布宣帝遗诏,这份遗诏实则是他与心腹大臣连夜拟就,其中既痛斥陈叔陵的逆举,也明确传位于太子。
随后,陈叔宝下令将陈叔陵赐死,其党羽尽数诛杀,以绝后患。
正月初十,宣帝的丧仪尚未结束,陈叔宝便在太极殿举行登基大典。
他身着衮龙袍,头戴通天冠,在百官的跪拜山呼中,正式登上了陈国皇帝的宝座,改元至德,尊生母柳皇后为皇太后,册封太子妃沈氏为皇后,立皇子陈胤为太子。
彼时的他,站在殿宇之巅,俯瞰着阶下俯帖耳的群臣,心中充满了君临天下的得意,却未曾想,这份权力最终会在他手中,将历经三世的陈国推向覆灭的深渊。
陈叔宝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大肆提拔东宫旧侍,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他深知,自己能顺利即位,虽有嫡长子的身份加持,但也离不开东宫僚属多年的辅佐,如今登临帝位,自然要对这些“自己人”
论功行赏。
孔范,字法言,出身南阳孔氏,早年因擅长文辞、善解人意,得以进入东宫,成为陈叔宝的亲信。
他平日里极善阿谀奉承,总能精准揣摩陈叔宝的心思,无论是陈叔宝作诗赋词,还是谈论声色犬马,他都能恰到好处地附和,深得陈叔宝欢心。
登基次日,陈叔宝便下旨,擢升孔范为都官尚书,掌管刑狱、军事等要务。
这一任命令朝中不少老臣颇有微词,孔范虽有文才,却无治国理政之能,更无军功政绩,仅凭东宫旧臣的身份便跻身六部尚书之列,实在难以服众。
但陈叔宝全然不顾这些反对之声,在他看来,孔范“忠心耿耿”
,又能与自己“心意相通”
,远比那些动辄进谏的老臣合用。
施文庆,出身寒门,早年以精于算计、善于处理文书琐事入东宫任职,因其做事麻利,对陈叔宝的吩咐总能不折不扣地完成,逐渐成为东宫的得力干将。
陈叔宝登基后,将施文庆提拔为中书舍人,掌管宫中诏令的起草与传递,相当于皇帝的贴身秘书。
施文庆深知自己出身低微,能得此高位全凭皇帝恩宠,因此更加小心翼翼地侍奉陈叔宝,无论大小事务,皆先禀明皇帝心意,再行处理,甚至不惜曲意逢迎,扭曲朝堂制度,只为博陈叔宝一笑。
而在所有东宫旧臣中,最受陈叔宝宠信的,当属江总。
江总字总持,出身济阳江氏,是当时着名的文学家,诗赋文辞皆属上乘。
他早年因与陈叔宝的父亲、还是湘东王的陈顼交好,才与陈叔宝相识。
两人一见如故,尤其是在文学创作上,更是趣味相投。
陈叔宝为太子时,常召江总入东宫,两人彻夜饮酒赋诗,谈论文学,有时甚至不顾君臣之礼,抵足而眠。
江总虽年长陈叔宝二十余岁,却能与他打成一片,既像师长,又像挚友。
陈叔宝登基后,对江总的恩宠更是无以复加,直接将他拜为尚书仆射,这一职位相当于宰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要知道,江总此前不过是东宫的散骑常侍,从一个闲散的侍从官员一跃成为朝廷重臣,如此越级提拔,在陈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朝中大臣纷纷上书劝谏,认为江总虽有文才,却无治国经验,且过于沉溺诗酒,恐难当宰相之任。
但陈叔宝却对这些劝谏置若罔闻,他在朝堂上公开表示:“江公之才,举世无双,与朕相知甚深,唯有他能懂朕心意,辅佐朕治理天下。”
江总上任后,果然如大臣们所担忧的那般,并未将精力放在处理政务上,反而时常以“切磋诗艺”
为由,入宫陪伴陈叔宝。
两人依旧像在东宫时一样,终日饮酒赋诗,唱和不休,将朝堂大事抛诸脑后。
江总不仅自己沉迷其中,还时常引荐一些善于文辞却无实际才能的文人入宫,与陈叔宝一同宴饮作乐,这些人后来都被陈叔宝委以官职,成为朝堂上的一股“文人势力”
,与孔范、施文庆等人相互勾结,把持朝政。
除了这三人,东宫的其他旧侍也纷纷得到提拔:东宫侍卫统领被擢升为禁卫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