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这块石板要放平,”她指导着工匠,“厨房的地面一定要平整。”
工匠们私下议论:“这位夫人可真是个能干的,连施工细节都懂。”
“可不是,听说她还亲自搬过石板呢。”
厨房是柳芸最用心的地方。她让人打通了隔壁的耳房,扩大了空间,还特意做了个烤炉。
“这块青石板放在这里,”她指着中间的位置,“做成案台,揉面和切菜都方便。”
前院的鱼池被填平,改造成了习武场。这是柳芸特意为大郎准备的,虽然现在还用不上,但她总是想得很远。
四娘看着院子一天天变化,惊喜地说:“娘,这里真的越来越像家了。”
柳芸欣慰地笑了:“等全部弄好,咱们就能住进来了。”
五月初,整修工作终于完成。恰逢文巩完成祈福仪式,整个京城洋溢着喜悦的气氛。
“韩家”的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崭新的大门格外醒目。路过的行人都忍不住多看几眼,议论纷纷。
穆老太太坐在自家院墙边,跟几个老姐妹闲话家常:“这家主事的是个女子,力气可真大。”
“我亲眼看见她扛石板呢,”时大娘连连点头,“听说还会看图稿,懂施工。”
“难怪能把破宅子收拾得这么好,”钱婶子感叹,“这样的媳妇可不好找。”
正说着,四娘端着糕点出来,露出甜美的笑容:“各位婶婶姨娘,天热,到树荫下坐坐吧。”
众人被这份热情打动,纷纷围到树下。糕点香甜可口,茶水清冽提神,话匣子很快打开了。
“后日我们家办乔迁宴,还请各位赏脸。”四娘礼貌地说。
邻居们热情地应承,气氛其乐融融。可就在这时,东边宁家的管家突然出来,用刻薄的语气喊道:“吵死了!影响我们少爷读书!”
四娘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但还是保持着礼貌:“对不起,我们会小声些。”
邻居们见状,纷纷起身告辞。四娘有些失落地回到屋内,看见母亲正在清点物品。
“娘......”她把事情说了。
柳芸放下手中的账册,轻轻拍了拍女儿的肩膀:“不必在意,咱们安好自己的日子就是。”
夕阳西下,新居里飘出饭菜的香气。韩宇教完孩子们功课,正在院子里浇花。大郎和二郎在习武场上玩耍,欢声笑语不断。
柳芸站在厨房门口,看着这温馨的一幕,心中涌起一股暖意。
她转身回到厨房,继续准备晚饭。灶台上的火苗跳动,照亮了她专注的侧脸。
突然,外面传来一阵喧哗。柳芸放下锅铲,走出厨房,只见宁家的管家带着几个家丁站在门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