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邻居们大门敞开,三三两两的妇人坐在门口闲聊。有人在绣花,有人在择菜,还有人在教孩子认字。阳光洒在她们身上,映出一派温馨祥和的景象。
“来看房子啊?那户人家的确不错。”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热情地打招呼,“我住这儿都三十年了,街坊邻居都是好人家。”
没有高高在上的眼神,没有轻蔑的态度,只有纯粹的好奇与热情。这里的人们似乎并不在意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也不会对他们的身份品头论足。
街上随处可见穿着体面的居民,孩子们手里还拿着时令水果。有卖糖葫芦的小贩从巷口经过,叮叮当当的铃声清脆悦耳。
韩宇已经和几个妇人聊得火热,两个儿子被围在中间,不得不表演才艺。他的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时不时还要帮孩子们整理衣襟。
大郎做了个金鸡独立,稳如泰山。他的眼睛亮晶晶的,显然对自己的表现很是得意。
二郎则是仰头吟诵:“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清亮的童声回荡在巷子里,引得路过的行人也驻足欣赏。
“好好好!”妇人们连连鼓掌,有人还从衣袖里掏出糖果要给孩子们。
“韩相公,你家孩子教得真好。”一位妇人由衷赞叹,“这么小就能背诗了。”
“什么时候搬来啊?到时候让我家孩子跟你家二郎学学。”另一位妇人笑着说,“我家那小子整天就知道疯跑。”
韩宇笑着应付:“快了快了。”他的目光不时瞟向柳芸,似乎在等待她的决定。
柳芸看着这一幕,心中已有了决断。
这里的街坊邻居来自五湖四海,却和睦相处。他们中有做小买卖的,有教书先生,有退休的官吏,甚至还有几户从江南来的商人。但在这里,身份地位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
比起安宁坊那些势利眼的邻居,这里的氛围让人如沐春风。没有人会在背后指指点点,也没有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新来的住户。
“就这里了。”她对伙计说道,语气坚定。
伙计眼前一亮:“夫人好眼光!这处宅子虽然有些年头,但地段好,邻里也好。您要是定下来,我这就去准备契书。”
柳芸点点头,又仔细查看了一遍房屋的各处细节。她知道,这里不仅仅是一处住所,更是一个新的开始
阳光透过树梢洒落在院子里,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春风拂过,带来远处市集的喧嚣,还有街坊邻居的欢声笑语。这一刻,柳芸觉得,她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
黄昏的暖阳透过车窗洒进来,柳芸看着两个儿子被一群热情的婶子围着,不由得莞尔一笑。街巷间飘散着各家晚饭的香气,远处传来卖糖人的吆喝声,一派市井生活的温馨气息。
大郎二郎见到阿娘的身影,如同看到救星般冲了过来,躲开那些伸来的手。两个小家伙的脸蛋被婶子们捏得通红,衣襟上还沾着糖果的痕迹。
“阿娘!”两个小家伙委屈巴巴地喊着,一左一右抱住柳芸的腿。
柳芸轻轻抚摸着他们的头,心中涌起一股暖意。这些年来,孩子们跟着自己颠沛流离,如今终于有了安定的希望。她蹲下身,替他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