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好景不长,第二天一早,县衙的差役就来到村里,说要征调十几个壮丁去邻镇修筑河堤。
“这河堤工程至少要一个月...”差役翻看着手中的文书,语气不容置疑,“每人每天能领四斤粮食,已经很优待了。”
村民们面面相觑,眉头紧锁。虽说是在县内的徭役,但在这收获的关键时节,家中少了一个劳力,对许多人家来说都不是小事。
“我家地里的活还没完...”
“这都快入冬了,再不收完可就要坏在地里了...”
零星的抱怨声此起彼伏。
柳芸看着村民们愁苦的面容,轻轻叹了口气。她走上前,声音温和却坚定:“大家别担心,我已经和隔壁村的短工说好了,可以来帮忙。”
“可是请短工要花钱啊...”有人小声嘀咕。
“今年不一样了。”赵大叔接过话头,“多亏了墨具坊,咱们村里不少人家都攒下了余钱,请得起短工。”
听到这话,村民们的神色缓和了许多。确实,自从有了墨具坊,日子比往年好过多了。
“对,我家就存了二两银子!”
“我们家也攒了些,够请几天短工了。”
议论声中透着几分欣喜。
看着村民们重新露出笑容,柳芸心里也跟着暖暖的。新的墨具坊正在扩建,工程进展顺利,想必不久后就能重新开工。
而在工坊完工之前,村里的另一件大事已经完成了——书院建好了。
开学这天,阳光明媚,新建的书院前热闹非凡。柳芸特意让溪村铁匠打造了一批勋章,要奖励给那些帮忙建设书院的孩子们。
“旺财,这是你的。”柳芸将一枚闪亮的铜质勋章别在小男孩胸前。
小旺财激动得脸都红了,手指不停地摩挲着勋章,眼里闪烁着欢喜的光芒。这模样把大郎兄妹四个看得眼热不已。
“阿娘...”三郎眼巴巴地望着柳芸,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四娘倒是大胆,直接拽着柳芸的衣袖问:“阿娘,明年咱们能回村上学了吧?”
柳芸蹲下身,轻轻摇头:“大郎二郎会继续在沈氏书院读书。”她摸了摸两个小的脑袋,“你们也快满两年了,如果沈氏家塾愿意收,不管多贵,阿娘都让你们继续在那里读。”
三郎立刻垮下了小脸,眼眶微红:“为什么不能在村里读书?这里离家近...”
“是啊,阿娘。”四娘也跟着撅起小嘴,“我想和旺财他们一起读书。”
柳芸将两个孩子搂在怀里,柔声解释:“沈氏家塾的先生们学问都很好,能教你们更多东西。阿娘希望你们能学到最好的。”
四娘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忽然问:“阿娘,那我也能考选士考吗?”
这天真的问题让柳芸心头一紧。还没等她回答,小姑娘又自顾自说道:“要是变成男孩子就能考了?不过我还是喜欢做女孩子,除了阿娘,我最喜欢自己啦!”
柳芸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