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看着柳芸的背影,点头应下,又问:“听说三弟拜入大儒门下了?”
“是啊,”提起韩宇,柳芸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一旁的韩壮听得羡慕不已,忍不住叹气:“三哥真厉害,要是我也能读书就好了。”
柳芸转头看他:“你想读书?”
韩壮愣了一下,随即苦笑着摇头:“我都十六了,根本没机会继续学业了?”
“为什么不能?”柳芸反问,目光坚定,“你三哥二十多岁还进了学堂。只要你想学,总会有机会的。”
韩壮眼睛一亮,但很快又暗淡下来:“可是读书要花很多银子......”
柳芸指了指他手中的胭脂盒:“这不是你自己赚的工钱买的吗?攒一攒,读个郡城学堂应该够了。”
韩松也在一旁鼓励:“对啊老四,你要是真想读书,明年就去郡城学堂试试。”
韩壮低头不语,但眼中已经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柳芸看在眼里,心中暗喜。这个小叔子虽然平日里看起来大大咧咧的,但其实心思细腻,若是真能读书,说不定会有一番作为。
马队渐渐接近村口,柳芸远远望见几个孩子在玩耍。
她加快马速,朝大院方向喊道:“三郎、四娘,回家了!”
话音未落,两个小家伙就飞快地跑了出来。
“阿娘!”四娘伸手要上马,一边还不忘回头叮嘱,“银莲姐,明天下午我还来检查功课,你别偷懒!”
银莲苦着脸应道:“知道啦,老夫子~”
四娘嘟着小嘴抱怨:“阿娘,你看银莲姐,一点学习态度都没有。这样明年怎么考进沈氏书院嘛。”
柳芸轻抚女儿的背:“慢慢来,不要着急。”她再次提醒背着的三弟抓牢些,朝大院里喊道:“大兄和小弟已经到家了!”
院子里顿时热闹起来。大嫂带着几个小的迎了出来,老太太也拄着助行杖站在门口张望。
柳芸看着这熟悉的一幕感慨,这些年来,家里的变化真大。从前那个贫困的农家,如今已经有了自己的工坊,孩子们也都能读得起书。
晚饭时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文氏看着桌上丰盛的菜肴,眼中含着泪光:“想当年,你们爹还在的时候,家里连顿像样的饭都吃不上。现在......”
柳芸握住祖母的手:“娘,这都是您教导得好。要不是您当年支持我们做工坊,也不会有今天。”
“是啊娘,”韩松也道,“您放心,我们会越过越好的。”
文氏擦了擦眼角,笑着说:“好好好,都是好孩子。”
饭后,柳芸坐在院子里,她盘算着那批待发的墨具礼盒。
“怎么就这么点?”蓝仁站在院子里,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货物,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
初春的寒风裹挟着细碎的尘土,吹得他微微眯起眼睛。
“六百二十五只,你还嫌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