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得外人说闲话。虽然辛苦些,但总算能维持生计。
这天轮到柳芸值班,她坐在磨坊里,听着风磨吱呀转动的声音,思绪却飘远。
两个孩子能进家塾读书,是她求来的机会。可接下来的种种费用,却让她头疼不已。
首先是接送问题。从家里到家塾要走一个时辰,两个小孩子实在走不动。
柳芸放下手中的活计,披上外衣往青石镇走去。她早就打听好了,那里有个老实的车夫,专门接送附近的学童。
“李大伯。”她远远看见一个精瘦的中年男人在修理马车。
李车夫抬头,见是柳芸,连忙放下工具:“芸娘,有事吗?”
“想和您商量个事。”柳芸直入主题,“我家两个孩子要去沈氏家塾读书,想请您接送。”
李车夫搓了搓手:“这个...一年一两五钱银子。”
柳芸心里一紧,这数目不小,但为了孩子,也只能咬牙应下。
“成,我先付半年的,七百五十文。”她从怀里掏出钱袋。
付完钱后,柳芸又去了趟韩大禄家。她想看看当地学子用的书箱,好给孩子们准备。
韩大禄家的小儿子韩顺刚考上县学,他的旧书箱正好可以参考。
“嫂子,快请进。”韩大禄媳妇热情地招呼她。
书箱摆在堂屋角落,半米来高,做工精细。打开一看,里面分隔成大大小小的格子,笔墨纸砚各有专属位置,连放手炉的地方都预留好了。
“这箱子真不错。”柳芸由衷赞叹。
“是啊,当初找镇上最好的木匠做的。”韩大禄媳妇一脸得意。
柳芸蹲下身,仔细查看箱子构造。巧是巧,就是太重了。两个孩子瘦小的身板,背这么重的箱子怕是要累坏。
“阿娘,这箱子可真好看。”不知何时跟来的二郎眼睛发亮。
大郎也在一旁点头:“是啊,里面的格子做得真精巧。”
看着两个孩子期待的眼神,突然,她眼前一亮:“有办法了!”
不等两个孩子反应,她已经转身往风车磨坊跑去。
“阿娘这是...”二郎愣在原地,不解地看着大郎。
大郎担心地看着柳芸远去的背影:“我去看看。”
风车磨坊里,韩木匠正在打磨木料。柳芸冲进来时,差点把他吓一跳。
“刘叔,”她气喘吁吁地说,“我想请您帮个忙。”
“什么事这么急?”韩木匠放下工具。
柳芸找来木条,在地上画起了图样:“您看,要是在书箱底下加四个轮子,再装个拉杆,孩子们就不用背着了。”
韩木匠愣了片刻,随即眼睛一亮:“妙啊!这主意真是绝了!”
他蹲下身,仔细研究柳芸画的图纸。木轮、书箱、拉杆,这些他都会做,只是从未想过把它们组合在一起。
“我这就去做!”韩木匠干劲十足,立刻开始准备材料。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