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娱乐,吸烟室
吸烟室不大,靠墙摆着一组灰色布艺沙发,茶几上摆着三十个烟灰缸,里面已经有不少烟蒂。
张辰斜靠在靠窗的沙发上,二郎腿翘着,手里夹着根点燃的中华,烟雾缭绕中眯着眼看宁昊在屋里...
阳光洒在奠基碑上,石面泛着温润的光泽。林小野站在人群中央,没有说话,只是静静望着那行刚刚刻下的字。风从山脊掠过,带着初春泥土的气息与远处杜鹃的啼鸣。台下站着近百位曾被封杀、被驱逐、被遗忘的创作者,他们中有拄拐的老导演,有抱着孩子来参会的女编剧,也有满脸稚气却眼神坚定的年轻纪录片人。他们的手握在一起,像一片在风暴后重新挺立的林木。
仪式结束时,杨晓芸递来一个密封档案袋:“公安部刚送来的,编号‘H-07’,说是陆沉舟二十年前参与调查的一起旧案副本。组长说……你该知道了。”
林小野回到办公室已是深夜。窗外月色清冷,他拆开文件,第一页是一张泛黄的照片??一群矿工站在山西某乡镇政府门前举着横幅,背景墙上写着“还我青山绿水”。拍摄时间:2004年5月12日。照片下方标注:**“红岭事件”初步取证材料(未立案)**。
他继续翻阅。原来早在二十年前,陆沉舟还不是气象学家,而是中纪委派驻文化系统的特派调查员。他曾秘密走访全国七个省份,收集地方政府干预文艺创作的证据,其中最核心的线索正是“红岭煤矿污染题材纪录片遭强制删改事件”。当时一名央视编导试图拍摄该题材,却被地方宣传部以“影响社会稳定”为由叫停,原始素材全部销毁。陆沉舟顺藤摸瓜,发现背后竟有一套跨省联动的“舆情预控机制”,其运作模式与如今的“红名单”系统惊人相似。
更令人震骇的是,在一份手写笔记中,陆沉舟写道:
>“我查到一个代号‘静默工程’的内部项目,由三个部委联合推动,目标是建立全国性文化风险评估模型。它不针对具体作品,而是对创作者进行人格画像、情绪倾向分析和社交网络扫描,提前标记‘潜在不稳定因素’。”
>
>“这不是审查,是预测性压制。他们在用数据驯化思想。”
林小野心头一紧。这不就是“红名单”的前身吗?赵世坤不过是执行链条末端的一环,而真正孕育这套体系的土壤,早已深埋多年。
他立刻联系苏娅:“我要见陆沉舟。”
两天后,在杭州一家隐蔽疗养院的会客室里,林小野终于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老人。他比记忆中苍老许多,右半边脸仍有轻微麻痹,说话缓慢而吃力,但眼神依旧锐利如刀。
“你来了。”陆沉舟用左手艰难地写下几个字,“我知道你会来问‘静默工程’。”
林小野点头:“它是真实存在的?”
陆沉舟闭上眼,良久,才缓缓点头。他示意护士拿来一台老旧录音机,按下播放键。
一段沙哑的声音响起:
>“2006年3月,我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提出质疑:如果我们把所有苦难都剪掉,只留下欢笑,那这种欢笑还能叫真实吗?会后,有人找我谈话。他们没威胁我,只是说:‘同志,你要明白,稳定比真相更重要。我们不是不让你们拍,是要你们学会怎么拍得让人安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