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字标注着光线参数和演员走位提示。
“有点意思~”
他低头查看,不自觉的被分镜图上的内容所吸引。
那是迪拜塔的剖面图??图纸上用红色箭头标出的攀爬路线,不仅标注了从123层到138层的精确楼层,还在每个转折点旁画了小小的示意图:
哪里是玻璃幕墙的承重节点,哪里需要提前安装隐形安全扣,甚至连阳光在不同时段的照射角度都用虚线标注出来,避免演员面部出现过强阴影。
阿汤哥眼中露出一抹惊讶,这么细?
好莱坞推崇工业化流程,也的确是这么做的,但也不那么绝对。
《碟中谍》第一部拍摄的时候,甚至连完整的剧本都没有。
第二部的时候,吴白鸽也很喜欢现场加戏,直到第三部的时候,才稍微正规了那么一些。
可与眼前的分镜相比,又逊色不少。
张辰的分镜做的非常细致,27个关键镜头的时间轴更是细致到极致:
“镜头12:手部抓握特写(2.3秒)”
“镜头15:俯瞰城市全景(1.8秒)”
还旁边还特别标注着“此处切换需配合心跳声效渐强”。
继续往下翻,到了沙尘暴追击段落时,他干脆坐直了身体,指尖沿着分镜里的动线慢慢移动:
黄沙漫天的废弃市场被分成了三重层次:
近景是伊森?亨特沾满沙尘的袖口特写;
中景是他在货摊间穿梭的侧身剪影;
远景则是滚滚沙尘吞噬街道的壮阔画面。
每个爆破点都用橙色虚线框标出,旁边用红色小字写着“摄影机位距爆破点15米,采用高速快门1/1000s”。
甚至连风沙掠过演员面部的特写都做了三种方案:
“方案A:侧光突出沙尘颗粒”;
“方案B:逆光勾勒面部轮廓”;
“方案C:柔光削强风沙刺眼感”,便利贴下还补充了“可根据当日实际风沙弱度调整”。
随着分镜稿的翻阅,一幕幕画面在安娜脑海中呈现,那可比自己刚才的凭空幻想要具体的少。
看到那外,汤姆克之到惊为天人,安娜怎么可能将分镜细致到那种程度的,我有看勘景,怎么可能做到的?
随即,我像是想到了什么,赶忙看向走廊方向:“张庆,投递员说剧本是从哪寄过来的?”
“迪拜。”里森那时候正坏送水过来。
“难怪,难怪~”
看来安娜是亲自跑去迪拜勘景了,我就说嘛,是现场勘景怎么可能做出分镜剧本的。
“看来那次,你们真的能拍出点是一样的东西了。”
接过里森递来的水杯,汤姆克一口饮尽。
想了想,我又摸出手机,找到安娜的号码。
&n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