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掌柜一下反应过来,叫道:“他非但没秤过,连摸都没摸一下哩。今早街口有很多街坊邻居,都可以作证。”
陈子履点点头,又转向被告谢永福,语气依旧平静:“上堂之前,你并没有秤过假银,怎知不是三十两整呢?”
谢永福也有点傻眼。
他双眼连连看向两侧,似乎在寻找奥援。
然而黄有禄等衙役书吏个个板着脸,一副与他不认识的样子。
陈子履一拍惊雷,厉声问道:“你一上堂就口口声声说,这不是你的银子。难道你早就知道,这假银锭不是三十两整?”
说完,端起茶盏,慢悠悠地喝了一口茶。
“这个……这个……小人靠看……”
谢永福不知得到什么提示,忽然机灵起来,“对,靠看!小人典当的银锭乃两小一大,和这三锭假银大小不同。”
“果真?你光看大小,就能看出来?”陈子履趁热打铁。
“千真万确。家兄送回来的银锭,乃一个20两,两个5两。这三锭假银,断然不是小人的。”
“这三个大银锭,你就没拿起来掂量掂量?”
“回大老爷的话,小人一看便知,不用掂量。”
“好!”
陈子履猛地起身,向着案牍吏大声吩咐:“将这几句问得,一一记录在案,一个字也不许错漏!”
案牍吏吓了一大跳,对着供状反复验过几次,确信一字不差,才呈到大案上。
大堂内外所有人面面相觑,都不知道县太爷在搞什么鬼。
一般来说,银锭要么1两,要么10两,要么50两,是没有错。
可这也不是定死的。
有人就爱将30两铸成两个5两,一个20两,也不犯法。
所以,谢永福的话固然有可疑之处,但细细说来,也没什么错。
陈子履却不这么想。
他验过问案记录后,立即吩咐原告、被告在供状上画押,不给双方反口狡辩的机会。
谢永福又惊又惧,只是翻来覆去地看,供词确实一字不差,没看出有什么不对。
众目睽睽之下,他可不敢当堂翻供,只好捏着鼻子按下了手指印。
这时堂上,一个信心十足的声音再次响起。
“是非曲直,本官一验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