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空间内的量子光纹再度凝聚,这次浮现的是黎明号的原始全息模型——0.8公里长的护卫舰轮廓,舰体纤细,装甲线条单薄,还带着当年在金星重工区外围护航时留下的划痕。李扬指尖轻点模型,屏幕弹出数据:“启航舰队黎明号,原始舰长0.8公里,装甲0.3米,单引擎,主炮200mm粒子束炮”,他转头看向梁小龙:“当年这舰靠灵活性在航道间穿梭,护着硫基引擎运输船没少立功,但要跟远征舰队走,0.8公里的体量撑不住深空作战,得改出‘灵活又抗打’的样子。”
梁小龙凑上前,盯着模型的舰尾推进器接口,语气带着回忆:“当年金星航道遇袭,黎明号就是靠快,绕到三叶草舰队侧后方打游击,才护住了运输船。这次改护卫舰,得保留这份灵活性,但尺寸得加,装甲和火力也得补——不然遇到强点的敌人,灵活也没用,几下就被打穿了。”
李扬指尖在模型上一拉,淡紫色光纹迅速重构,黎明号的轮廓拉伸至舰长3公里、宽400米——比原始舰体大了近4倍,舰体线条依旧保持流畅,但中层武器模块和下层引擎舱明显拓宽,既保留了护卫舰的灵动,又多了几分远征所需的厚重。“3公里舰长正好,比秋风之敦号的5公里小,能在舰队中穿插支援,也能单独执行侦查、护航任务,装甲就定3米基础,关键部位加强,别拖慢速度。”
他调出装甲分层模拟图,蓝图上浮现三层结构:“按‘轻量-抗损-隐形’设计,适配灵活定位:①外层1米‘抗冲击层’(加碳纤维编织网,防中小型导弹击穿);②中层1.2米‘能量缓冲层’(填充轻质纳米吸能材料,抵消40%粒子炮冲击,比原始舰强6倍);③内层0.8米‘结构层’(升级型高密度钛合金,守住核心管线);④外侧贴0.5米‘超薄纳米吸波涂层’,不增加太多重量,还能降低被敌方雷达探测的概率。”
梁小龙指着舰体中部的指挥舱和舰尾的跃迁引擎舱:“这俩地方得加强!指挥舱是控制核心,装甲加到4米;跃迁引擎舱关乎撤离速度,也加到3.5米,用‘轻量化复合板’,别因为加装甲拖慢常规航速——当年黎明号最拿得出手的就是快,这次不能丢。”
“放心,重量控制好了。”李扬调出负载计算图,“3米装甲用的是‘多孔钛合金’,密度比原始舰的装甲低40%,3公里舰体的装甲总重,只比原始舰多8万吨,完全扛得住。而且舰体侧面做了‘流线型设计’,能减少深空航行的阻力,常规速度不会降。”
动力系统是灵活性的核心,李扬指向舰体下层的双引擎舱——左侧“高机动零点能引擎”的标识闪烁着淡蓝色光:“常规航行用2台‘高机动零点能引擎’,单台功率180MW,2台并联输出360MW,能驱动3公里舰体跑到0.28倍光速,比原始舰的0.2倍光速快40%,比秋风之敦号还快,穿插支援够用了。”
梁小龙更关心紧急情况的应对:“反物质引擎得够劲,既要支撑跃迁,还得在遭遇战时给护盾和武器供能。当年黎明号遇袭,就是因为反物质储备少,打了一会儿就断了护盾,这次得配1台‘中型反物质引擎’,功率350MW,供能分配明确点——护盾150MW、武器120MW、跃迁80MW,留10MW应急,别再出现‘打一半没能量’的情况。”
李扬调整供能分配图,红色能量流清晰连接反物质引擎与各系统:“跃迁时把武器供能降到50MW,护盾保持满功率,毕竟护卫舰跃迁时可能单独行动,得靠护盾扛突发风险。而且双引擎做了‘快速切换程序’,从常规航行切到跃迁,只需要15秒,比原始舰快一倍,撤离或支援都更及时。”
武器系统侧重“精准打击+快速拦截”,李扬指着舰首主炮位:“主炮用‘600mm粒子束主炮’,比原始舰的200mm口径翻三倍,射程800万公里,单发威力能击穿敌方中型巡洋舰装甲,冷却时间5分钟,既够用又不占太多空间——护卫舰不用跟战列舰拼火力,够用就行。”
“副炮得灵活,适合打游击!”梁小龙指着舰体两侧的炮位,“装18门‘200mm电磁轨道炮’,分成6组,每组3门,能同时向三个方向射击,弹种分两种:实心穿甲弹备2000发,打敌方轻型舰;反物质战斗部弹备1000发,单枚当量1500吨TNT,攻坚小型要塞够用。而且炮位能旋转180度,不用转舰体就能打身后的目标,当年要是有这设计,黎明号能少挨不少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