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埃隆·马斯克坐在SpaceX总部的一间会议室里,面对镜头,他的眼神中闪烁着一种近乎偏执的坚定。
窗外,一枚猎鹰9号火箭正静静矗立在发射台上,象征着人类向太空迈进的野心。当记者问及他为何如此执着于火星殖民时,马斯克微微前倾身体,语气平静却充满力量:“因为人类必须成为一个多行星物种,否则我们的文明终将面临终结。”
马斯克的火星愿景并非空谈,自2012年“龙”飞船首次与国际空间站对接以来,SpaceX已经彻底改变了商业航天的格局。但对他而言,近地轨道的成功仅仅是起点,火星才是终极目标。
“火星是太阳系内除地球外最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马斯克解释道,“它拥有稀薄的大气层、可开采的水冰,以及足够的二氧化碳来支持植物生长,如果我们能解决运输和生存问题,火星可以成为人类的第二家园。”
他进一步阐述了星际运输系统的构想——即“星舰”。这是一种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超重型运载火箭,设计运载能力超过100吨,可将人类和物资批量送往火星。
马斯克坚信,唯有降低太空运输成本,火星殖民才具备经济可行性。
然而,火星之旅绝非易事,辐射防护、长期微重力对人体的影响、火星表面的极端环境,每一项都是巨大的挑战。
对此,马斯克并不回避:“科技的本质就是解决不可能的问题。”
他提到,SpaceX正在研发的“星舰”采用不锈钢结构,不仅降低了制造成本,还能承受大气再入时的高温。
此外,飞船将配备生命支持系统、辐射屏蔽层,并利用火星原位资源利用技术生产燃料,确保返航成为可能。
“我们计划在火星建立永久性基地,初期可能依赖地球补给,但最终目标是实现自给自足,”马斯克说,“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发展封闭式生态系统、3D打印建筑技术,甚至可能改造火星大气。”
为何是火星?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火星而非月球或其他星球时,马斯克的回答直截了当:“月球太小,引力不足,资源有限,金星环境恶劣,高温高压,而火星拥有足够的空间和资源,足以支撑一个繁荣的文明。”
他进一步指出,火星与地球的相似性使其成为最佳选择。尽管目前火星表面寒冷干燥,但通过“地球化”手段—如释放温室气体融化极地冰盖、引入蓝藻改造大气——人类或许能在几个世纪内让火星变得更像地球。
“这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任务,”马斯克承认,“但如果我们不开始,就永远不会有进展。”
在谈及火星探索的资金来源时,马斯克回答道:“政府机构如NASA在深空探索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商业公司可以更灵活、更高效地推动技术进步。”
他以SpaceX为例,指出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已将发射成本降低至传统方式的十分之一。
“未来,火星经济可能依赖矿产开采、科学研究甚至旅游业。一旦形成商业闭环,殖民火星将不再是梦想。”
采访接近尾声时,马斯克的语调变得深沉:“地球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并非永恒,小行星撞击、超级火山爆发、核战争........任何一场灾难都可能让我们重归石器时代。如果我们只在单一星球上生存,那就像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他停顿片刻,目光投向远方:“火星不是备选方案,而是必然选择。我们的使命是确保人类文明的火种永不熄灭。”
马斯克的言论通过直播信号传遍全球后,舆论场迅速分裂成两个阵营。
支持者将他的演讲剪辑成短视频,配以史诗般的交响乐,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数亿播放量,批评者则逐帧分析他的微表情,称其“用科幻叙事掩盖技术短板。”
《纽约时报》:“硅谷钢铁侠先生的火星宣言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公关表演,他贩卖的不是火箭,而是人类集体焦虑的解药。”
主流媒体对SpaceX火星计划的报道呈现出罕见的对立。
以《经济学人》为代表的商业期刊强调其经济逻辑:“星舰若能将单次火星运输成本控制在200万美元以内,将开辟万亿级太空资源市场。”
而《自然》杂志则连发三篇评论,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