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眉,那速度快得几乎让人无法捕捉。他没有去碰手机,任由那震动自然停止,仿佛那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干扰。
可就在那一瞬间,我分明感觉到,周围空气的温度似乎下降了些许。那个在咖啡馆里一闪而过的、冰冷而庞大的气场,再次无声地弥漫开来,虽然只有一瞬,却足以让我脊背发凉。
他到底是什么人?一个普通的投资人,会拥有这样……令人心悸的定力,和如此神秘的联系方式吗?
“抱歉。”他开口,声音恢复了之前的温和,将那无形的隔膜打破,“一些琐事。”
我压下心头的惊疑,努力让语气保持正常:“没关系,你……很忙吧。”
“以前是。”他看着我,眼神深邃,“但现在,我觉得坐在这里解读‘密码’,比处理那些事更重要。”
这句话像一阵微风,轻轻拂过了我心头的疑虑。明知这可能只是他惯常的社交辞令,但被他用那样认真的目光注视着,我还是难以抑制地感到一丝慌乱和一丝……被珍视的错觉。
夕阳终于沉入江面,窗外的世界亮起万家灯火。
这次短暂的“蛋糕之约”也到了尾声。他依旧用那辆低调的车送我回家,在我家巷口停下。
“谢谢你的蛋糕和……答案。”我下车前说道。
“谢谢你的‘密码’。”他微笑回应。
我站在巷口,看着黑色的轿车无声滑入夜色。手里捏着已经快被捂热的名片,心里却比来时更加纷乱。
他身上那种强烈的矛盾感——时而温和,时而冰冷;看似坦诚,实则迷雾重重——像一块磁石,散发着危险的吸引力。
我抬头看了看自家窗口透出的、温暖的灯光,深吸了一口气。
常数?
他那样一个仿佛站在世界经纬交叉点上的人,会是我这个余姚小城平凡女孩的常数吗?
这个念头本身,就荒谬得如同天方夜谭。
可我并不知道,命运的洪流一旦开始奔涌,从不会询问身处其中的人,是否已经准备好了答案。
第四节
那场“蛋糕之约”后,方舟似乎真的在余姚“停留”了下来。
他不再神龙见首不见尾,而是成了“拾光”咖啡馆早晨八九点钟的常客,固定坐在那个靠窗的位置。我们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他处理他那些我看不懂的图表,我投我的简历、做我的翻译,互不打扰。
但总会有一杯温热的、合我口味的拿铁,在我坐下后不久被服务生送上来。
“方先生点的。”
几次之后,我试图婉拒,他却只是抬眼,轻描淡写地说:“这里的咖啡豆,是我一个朋友的庄园直供,不尝尝可惜了。”
我无法拒绝这种不带施舍意味的分享。
我们的交流依旧不多,却像春雨,润物细无声。有时是我请教一个历史典故的出处,他会直接列出几本参考书,甚至第二天就能把绝版书的电子扫描件发给我;有时是他看似随意地问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