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非遗传承馆,月光透过玻璃洒在 1877 年的老陶瓮上,窑变纹泛着淡褐的光。突然,后墙的通风口传来 “吱呀” 声,两个蒙面人翻进来,手里抱着个和老陶瓮一模一样的仿品 —— 他们是启星雇的文物贩子,要趁夜调换真瓮。
“住手!” 守夜的老秦举着木棍冲出来,他是婆婆的老徒弟,守了这瓮三个月,每晚都要摸三遍瓮底的 “李氏制陶” 刻字。贩子慌了,一个人抱着真瓮往通风口跑,另一个人举着仿品砸向老秦,陶片溅到老秦的胳膊上,留下道血痕。“别跑!” 老秦追出去,却只抓住贩子掉落的一只手套,上面沾着淡灰色的陶土粉 —— 是启星仿品特有的陶土。
清晨的阳光还没穿透云层,启星的通稿就炸了锅:“李氏老陶瓮实为启星祖传文物,已寻回真瓮”,配图是贩子偷到的真瓮,旁边摆着伪造的清朝 “官窑监制文书”,文书上的 “启” 字印章盖得鲜红。# 传统手作伪造非遗物证 话题 10 分钟破 160 亿播放,国内几家媒体没核实就转发,联盟里的土耳其槐树林发来私信:“要是真瓮在启星那,咱们的举证就全废了……”
林薇赶到传承馆时,婆婆正蹲在地上捡仿品的陶片,指尖捏着块带 “回字纹” 的碎片,眼眶通红:“这仿品仿得真像,连窑变纹的位置都一样,可它没魂 —— 真瓮的内壁,有你太爷爷刻的‘李’字,只有在月光下才显形。” 她起身掀开传承馆的暗格,里面藏着只裹着红布的陶瓮,打开红布,瓮内壁的 “李” 字在晨光里泛着淡金 —— 原来婆婆早有防备,三天前就把真瓮换进了暗格,外面摆的是她年轻时烧的仿品。
“启星的文书是假的!” 张远抱着太奶奶的手札冲进来,手札里夹着张泛黄的清朝官府收据,上面写着 “光绪三年,李氏制陶供窑变瓮一对,赏银二十两”,落款的官府印章比启星伪造的小一圈,且笔画里有个独特的 “点”,伪造文书上没有。“我联系了故宫的文物专家,他们说启星的文书用纸是现代仿品,墨色也不对!”
可没等专家发声,启星的专利律师就带着法院传票找上门:“你们的‘小陶片纹’侵犯了启星的非遗印记专利,90 家欧洲陶窑已经停止使用,你们再不停止,就封了传承馆!” 律师身后跟着几个记者,镜头对着小糯米刻的陶片,逼问:“这纹路和启星的‘非遗印记’一模一样,是不是抄袭?”
小糯米躲在婆婆身后,小手攥着块刚刻好的陶片,突然举起陶片对着阳光:“不一样!我的纹里有小太阳,启星的没有!” 众人凑近看,果然陶片的 “小陶片纹” 里藏着个极小的太阳图案 —— 那是婆婆教她的,每代人的传承印记都有隐藏细节,太奶奶的 “回字纹” 里藏 “土”,婆婆的 “太阳纹” 里藏 “火”,小糯米的藏 “日”,合起来就是 “土火日”,是李氏制陶的根基。
“还有这个!” 老秦举着贩子掉落的手套,手套上的陶土粉在艾草水里融成了灰白色,“启星的仿品陶土加了滑石粉,真陶土遇艾草水会变褐!” 他把真瓮的陶土刮了一点放进水里,水面立刻浮起淡褐的晕,和仿品的灰白形成鲜明对比。
就在这时,传承馆的门被推开,一个穿着夹克的男人走进来,是昨晚的文物贩子之一,手里攥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