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明军上下,从中枢重臣到前线将士,皆被这看似确凿的军情裹挟。卢象升麾下将士枕戈待旦,只待军令便可挥师迎击,却无人知晓,这一切早已是清军布下的迷局。
早在清军踏入保定境内之初,一场精心策划的“信息误导”便已悄然铺开:他们故意纵放部分难民,让这些流离失所的百姓将“清军欲入山西、北返出关”的消息沿途散播。
难民的哭诉与“亲见”,远比塘报更具迷惑性,明廷中枢果然被这虚假动向牵绊,在调兵遣将的决断上摇摆不定。
更狠的一招,藏在真定府的郊野之上。永年上报的塘报留下了冰冷的记载:“只因奴贼横竖扎数十空营于真定府旁,遂道路为梗,音信不通。”
清军在真定府侧畔,虚设了数十座营寨,旌旗林立却空无一人,营中炊烟稀疏,故意营造出大军屯驻、即将在此展开决战的假象。
这些空营如同一道道屏障,不仅阻断了明军的粮道与交通,更彻底切断了前线与后方的信息往来,让真定府一带陷入“内外隔绝、虚实难辨”的困境。
卢象升彼时正率军追击,一路奔袭早已疲惫不堪,面对两封互证的塘报,又听闻难民所述的“北返”流言,再望见真定府旁连绵的空营,终究未能识破这层层伪装。
他误将清军的诱敌之计当作真实部署,认定敌军主力聚集于真定一带,且有西入山西的意图,为防清军逃窜或分路劫掠,最终做出了分兵驻守、扼守要隘的决定。
大军一分为数股,散布在真定周边的关隘要道,原本集中的兵力被稀释,错失了趁清军立足未稳、集中兵力反击的最佳时机——这位铁血将军不会想到,自己坚守的“军情”竟是一场骗局,滞留真定的决策,终究为后续的战事埋下了致命隐患。
逃跑将军,大同总兵王朴更是在卢象升的摇摆中狠狠扎了一刀,让卢象升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准备撤出真定城。
真定城笼罩在一片凝重的阴霾之中。城头的旌旗在萧瑟秋风中猎猎作响,城内外的明军将士面带倦色,眉宇间却锁着难掩的焦灼。
保定巡抚张其平身着官服,步履匆匆地踏入帅帐,身后紧跟着神情肃穆的真定巡按张懋熺,两人目光灼灼地望向端坐案前的卢象升——这位被寄予厚望的督师,此刻正眉头紧蹙,凝视着桌上摊开的舆图,指尖在真定与获鹿之间反复摩挲。
“督师,万万不可轻易离开真定啊!”张其平上前一步,声音恳切而急切,“如今贼寇行踪诡秘,周边郡县军情混乱,真定乃畿南要冲,一旦您率军离去,城中防务空虚,若贼兵突袭,后果不堪设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