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低了身子。
收敛怒气,朱启明开始切入正题:“京营糜烂至此,已非修修补补可以挽回。朕意已决,京营,必须彻底整顿!”
“李国桢。”
“臣……臣在!”李国桢几乎是滚下绣墩跪好的。
“着你即日会同兵部、户部,彻底核查京营所有员额、粮饷、军械账册!所有虚额、占役、空饷,给朕一笔一笔查清楚!涉及人员,无论勋贵、武将、文吏,一律记录在案,暂不处置,但账,必须给朕算明白!”
“臣……遵旨!”李国桢声音发颤,知道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但他此刻哪敢还有半分迟疑。
接着,朱启明的目光转向英国公张维贤。
看着这位老臣油尽灯枯却仍强撑在此的模样,朱启明心中虽恨其不作为,却也生出几分不忍。
他知道,这位老国公恐怕没几天了。
他的语调放缓:“英国公。”
张维贤挣扎着,在小太监的搀扶下想要起身领旨,身体却晃得厉害。
“你就不必起身了。”朱启明抬手制止了他,
“你年事已高,朕是知道的。如今又病体沉疴,更需静养,不宜再操劳具体事务。”
张维贤闻言愧疚不已:“老臣……老臣万死,有负圣恩……”
朱启明打断他:“以都督府名义行文各营,准备接受点验整编的旨意,朕准你交由世子张之极代行。让他即刻署理中军都督府相关政务,协同襄城伯和李尚书,办理此事。英国公,你回府好生将养,不必再为俗务所扰。朕,盼你能早日康健。”
这番体恤,是明明白白的权力交接。
等于在张维贤尚未去世前,就提前确认了其子张之极作为英国公继承人和中军都督府事务代理人的身份,这无疑是对英国公一脉莫大的恩典和安抚。
张维贤瞬间老泪纵横,挣扎着推开小太监,颤颤巍巍地跪伏下去,泣声道:“老臣……老臣叩谢陛下天恩!陛下皇恩浩荡,臣……臣父子定当竭尽驽钝,以报陛下!”
"嗯。”朱启明轻应一声,目光最后转向李邦华:"李卿。"
“臣在!”
“整肃京营,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责。兵部需全力配合清账、点验之事。此外,朕要你从速拟一个章程出来,如何淘汰老弱,如何招募新兵,如何重定编制员额,如何保障粮饷直接、足额发放至兵士手中!”
“臣,领旨!”李邦华声音洪亮,激动不已。
朱启明坐回椅中,目光灼灼地看着他们:“账,要清。人,要换。骨头,要重新接起来!但光靠你们……”
他顿了顿,把自己最终意图和盘托出:
“朕决定,从南山营抽调一队军官、士官及教导队,入驻京营各营,负责此次点验、淘汰、以及后续新兵的编练事宜!京营原有将官,配合行事。整顿期间,一应操练条令,按南山营新规执行!”
什么?!南山营?
李邦华瞬间变了脸色,当下迈出一步:"陛下!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