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那句“在冈村宁次的屁股后面也给他点一把火”,房间里的的气氛瞬间变得灼热。
王虎和王大壮这两个支队长,眼睛里已经开始冒光。
他们不怕打仗,就怕没仗打,尤其是这种能给兄弟部队帮忙,又能狠狠揍鬼子的大仗。
余秋里看着林毅那双燃烧着战意的眼睛,心中既是赞许又是感慨。
去延安学习了三个月,这个年轻的首长不仅没有磨掉锋芒,反而像是淬火的钢刀,理论和实践结合之后,变得更加锐利,也更加沉稳了。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转身对作战参谋刘猴子说道:“猴子,去把我们这段时间整理的所有敌情资料,特别是关于晋城、新乡以及平汉铁路沿线的,全部拿过来。一份都不能少!”
“是!”刘猴子应了一声,转身就跑了出去。
余秋里这才重新看向林毅,用一根指挥棒指着地图,神情凝重地开始介绍起来。
“你回来的正是时候,再晚几天,情况可能就更复杂了。”
他先是指向地图最北边的晋察冀区域,“冈村宁次的这次‘扫荡’,代号‘百万大战’,听着吓人,打法也确实毒辣。除了我们知道的‘铁壁合围’和‘梳篦清剿’,他们还搞了个‘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妄图把根据地变成无人区,从根本上断绝我们军民的生存基础。”
听到“三光政策”四个字,林毅的拳头不自觉地握紧了。
这些历史课本上的词汇,在此刻听来,每一个字都浸透着血腥。
“我们的兄弟部队损失惨重。”余秋里的声音低沉了几分,“聂司令已经指挥主力跳出合围圈,在外线不断袭扰鬼子的补给线,内线只留下部分地方部队和民兵坚持斗争。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就是前几天刚发生的。为了掩护几万群众和军区机关转移,一个班的战士,硬是把一个中队的鬼子引上了绝路……”
司令部里一片沉寂,只有余秋里低沉的声音在回响。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那份隔着几百里地传来的悲壮与惨烈。
“除了晋察冀,”余秋里的指挥棒在地图上向南滑动,画了一个更大的圈,“冈村宁次还在发动另一场大规模战役,目标是郑州。日军称之为‘第一次河南作战’。”
他的指挥棒点在了新乡和郑州之间的区域,“我们当面的日军第35师团,主力部队步兵第220联队,已经有一部分兵力被抽调南下,参与对郑州的进攻。所以,我们周边的防御压力,最近确实小了一些。”
这时,刘猴子抱着一大摞文件和图纸跑了进来,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上。
“首长,政委,全在这了。”
林毅立刻走了过去,拿起最上面的一份敌情通报,快速地翻阅起来。
这些都是侦察营和地方情报网玩了命才搞来的东西,上面详细记录了周边日伪军据点的兵力、换防时间、巡逻路线等信息。
余秋里继续说道:“目前,我们正面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一个是西边的晋城,那里驻扎着日军独立混成第16旅团的一部分,他们主要负责防备我们太岳军区向南渗透。另一个,就是东边的平汉铁路沿线,以新乡为中心,由第35师团的留守部队和伪军驻守。”
林毅的目光在地图和文件之间飞快地移动,大脑在【战术指挥】技能的加持下,如同一个高速运转的计算机,将所有碎片化的信息整合、分析、推演。
晋察冀“扫荡”、郑州战役、晋城守备、新乡中转站……一个个关键节点在他的脑海中串联成线。
他忽然抬起头,打断了余秋里的话,问出了一个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到有些意外的问题。
“政委,情报上说,日军第35师团的步兵第220联队被抽调南下,具体是哪个大队?联队部动了没有?新乡作为平汉铁路和道清铁路的交汇点,目前的运输任务是不是很重?特别是军列的频次,有没有异常增加?”
这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极其具体,完全超出了一个刚刚返回部队的指挥员应该立刻关心的范畴。
王大壮在一旁听得有些发懵,心想:首长这是咋了?不问问哪里鬼子少好打,怎么关心起鬼子哪个大队出门、火车跑几趟这种小事了?
余秋里也愣了一下,他没想到林毅会问得这么细。他看了一眼刘猴子,刘猴子赶忙从一堆文件里翻找起来。
“报告首长,”刘猴子很快找到了相关记录,“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南下的是第220联队的第三大队,他们的驻地原本在汤阴一带。联队本部没有动,还在新乡城里。至于铁路运输,最近确实异常繁忙,我们的内线报告,几乎每天都有满载物资和兵员的军列,从新乡出发,分别向北边的晋察冀战场和南边的郑州战场输送。”
“向两个方向同时输送?”林毅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他追问道,“能确定是两个方向吗?”
“能确定!”刘猴子肯定地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