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的钟声余韵未散,百官怀着各异的心思陆续退出奉天殿。
王卓正待随人流离开,却被一名内侍轻声唤住,引至偏殿。只见朱元璋已褪去沉重的朝服,换上了一身较为轻便的常服,正站在那里,目光透过窗棂,望向宫城之外。
“王卓,”朱元璋没有回头,声音平稳地传来,“应天到松江府的铁路通了,咱打算亲自去坐一趟,给天下的臣民做个表率。你陪咱去。”
闻讯赶来的太子朱棣恰好听到此言,脸上立刻浮现出担忧之色,急忙劝谏:“父皇!您身负天下之重,万金之躯,岂可轻易涉险?这火车虽是新奇之物,毕竟初次运行,诸多未知。不如由儿臣代父皇前往,一探究竟,待确保万无一失……”
朱元璋转过身,抬手打断了朱棣的话,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咱还没老到走不动路!这新鲜事物,咱不亲自去看看,坐一坐,怎么知道它的好坏,怎么让下面的人真心实意地去用?你就不用多说了,安心在京城留守,处理政务。有王卓陪着咱,出不了岔子。”
王卓立刻躬身应道:“臣遵旨!臣这就去安排车驾与护卫事宜,若陛下没有其他吩咐,咱们今日便可出发。”
朱棣见父亲心意已决,只得无奈应下:“儿臣……遵命。望父皇一路务必保重龙体。”
出了奉天殿,朱棣依旧眉头紧锁,他将王卓拉到一旁,压低声音,不无担忧地问道:“妹夫,你跟孤交个底,这……火车,安全性究竟如何?当真稳妥?”
王卓理解朱棣的顾虑,给了他一个放心的笑容,解释道:“殿下放心,火车在现代时空,是经过上百年验证的、安全系数最高的公共交通工具之一,远比马车平稳安全。”
“我们此次采用的,是东大技术非常成熟的内燃机车头和特制车厢,绝非早期原始的蒸汽机车。驾驶人员也都是东大派遣的经验丰富的专业司机,确保操作万无一失。”
他顿了顿,凑近些,用更低的、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补充了最关键的一句:“况且,即便退一万步讲,真有什么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不是还有我在吗?我随时可以带着陛下,瞬间穿越回东大时空,绝对保障陛下的安全无虞。”
听到这话,朱棣紧绷的神情才真正松弛下来,长长舒了一口气:“如此,孤便放心了。父皇和这趟行程,就全权拜托你了。”
应天府新建的火车站台上,一座颇具现代简约风格的站房已然矗立。当那列披挂着墨绿色涂装、宛如钢铁长龙般的火车,伴随着低沉有力的轰鸣声,缓缓驶入站台时,连见惯了大场面的朱元璋,眼中也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异。
而站在他身侧的王卓,内心更是心潮澎湃——这钢铁巨龙驶入六百年前大明车站的景象,充满了时空交错的震撼力。
引领朱元璋登上专门准备的、经过舒适化改装的车厢后,火车平稳启动,逐渐加速。窗外,江南的田舍、河流、树木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匀速向后飞掠。
朱元璋打量着宽敞明亮的车厢内部,感受着身下传来的轻微而有规律的震动,开口道:“这东西,比咱上次在东大坐过的那个……叫‘高铁’的,有何不同?”
王卓恭敬地回答:“回陛下,主要区别在于速度、造价和技术层级。高铁速度极快,但修建与运营成本高昂,对路基、轨道和信号系统的要求更是天壤之别。以大明目前的工业基础和财力,推广普通铁路是当务之急,若要普及高铁,恐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循序渐进。”
火车飞驰,窗外的景物连绵不绝。王卓看着这景象,适时提议道:“陛下,据工程进度,应天到北平的铁路,预计明年也能全线贯通。届时,南北交通将大为改观。臣以为,现在是否该着手规划修建应天至凤阳的铁路了?此路一旦贯通,不仅陛下和朝廷前往明皇陵拜谒更为便捷迅速,而且……”
他引用了后世那句经典的话:“‘要想富,先修路’。铁路一通,物流、人流、信息流必将随之活跃,凤阳老家的经济民生,定能得到极大的带动和发展。”
朱元璋望着窗外,目光似乎已经看到了那片龙兴之地,他颔首道:“嗯,此言有理。老家的乡亲,也该沾沾这工业化的光了。此事你记下,回京后便着工业发展部抓紧勘测规划,争取……今年之内,就让这条路通车!”
接着,朱元璋的语气变得更为深远,他缓缓说道:“咱之前跟老四谈过,待应天到北平的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