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
就是它了!这将成为“拼凑”的核心骨架。
而拼凑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制造一个漫长的、艰难的、甚至有些混乱的过程。
第一步先整理归类。调一小组绝对可靠、嘴巴严实的老工人进来,名义是“整理废料,看看能不能拆点有用的零件”。
把仓库里所有九七重爆的残骸,不管有用没用,都翻出来,分门别类堆好。
这本身就是一个大工程,耗时耗力,动静不小,合情合理。
然后开始第二步进行大胆尝试。
在整理过程中,意外发现那半截机身和那台发动机“似乎还有抢救的价值”。
然后突发奇想决定试着拼凑拼凑看。这个过程要显得笨拙、外行、充满不确定性。
今天敲敲打打试图校正一根变形的龙骨,明天又发现某个关键连接件没有,得满仓库甚至去其他废料堆淘换……
对了,……这个过程要足够长,足够折腾,足够让人摇头觉得方厂长又在异想天开才行。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在折腾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把所有人的耐心和好奇心都磨得差不多了。
甚至内部都开始有人嘀咕“这玩意儿能飞起来才见鬼了”的时候,动用系统的修复机会!
当然,还得选一个月黑风高或者雷雨交加的夜晚,然后再独自进入仓库,进行修复。
最后,既然是拼凑而成的,那自然得有证据。那么可以选择立刻人为制造一些补丁。
用仓库里其他飞机残骸上相对完好的蒙皮,或者干脆用厚帆布、铁皮,粗糙地铆接或焊接到机身、机翼的某些非关键位置。
让飞机看起来花花绿绿,打满了“补丁”。
至于零件来源嘛……提前准备好一些从其他废旧机械上拆下来的、看起来像那么回事但其实用不上的齿轮、管路接头、仪表盘外壳之类的小玩意儿。
在系统修复后,把这些玩意儿安装到飞机外部一些显眼但无关紧要的位置,或者就随意地挂在机舱里。
对外就宣称是从废料堆里淘到的替代品。
在完成这些工作后,这架飞机就可以对外展示了,但还得重点宣传这架飞机是七拼八凑、勉强修复、能飞起来就是奇迹……等等,降低大家对它完美性的期待。
而后接下来就是航弹的问题。二十枚100公斤航弹,体积重量都不小,凭空出现同样致命。
那么就利用自己厂长的身份和之前铸造雷霆二型火炮的技术权威,宣称在对仓库里其他未爆航弹进行安全拆解研究时,成功回收了大量高性能炸药。
然后利用回收的炸药和部分可用的引信、弹体部件,加上兵工厂自制的简易弹壳,在炮弹组装车间,秘密地重新组装出了二十枚土法上马的航弹。
最后强调其威力可能不稳定,投掷风险高。
这同样需要一个漫长且保密的过程,可以和对飞机残骸的整理同时进行,共用同一批核心工人,减少知情范围。
等到一切都完成后,接下来需要做的自然就是试飞了。
这个工作必须由一个技术顶尖且绝对信任的人来飞。
那么,无疑这个人选只能自己来!
对外宣称自己在潜入太原机场时,观摩过小鬼子的开飞机,所以有把握试试,并强调试飞危险性极高,九死一生,借此阻止其他人靠近和详细检查飞机。
而试飞地点也要选在极其偏僻、人迹罕至的山坳秘密进行。
方东明的思路渐渐清晰,一个看似漏洞百出却又勉强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在方东明脑海中成型。
这个故事的核心就是:用相对漫长的时间、笨拙的尝试、大量的“废料”堆砌,加上一点点不可思议的运气和他的技术偏执。
最终瞎猫碰上了死耗子,从垃圾堆里拼出了一架能飞的“破烂”和一堆“土炸弹”。
当然,风险依然巨大,任何一个环节出纰漏都可能引来巨大的怀疑。
但想到这架轰炸机可能带来的战略价值,想到它在未来战场上可能造成的毁灭性打击……方东明眼中的犹豫迅速被决绝取代。
他深吸一口气,仓库里冰冷的、混杂着铁锈和尘埃的空气涌入肺腑。
他最后看了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