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哭,为兄走后,你便是家中长子,你虽年幼,可心有沟壑,将来一定会有大成就的!”
分别在即,作为长兄的诸葛瑾低叹一声,轻轻拍着诸葛亮的肩膀,温声安抚几句,待诸葛亮的情绪平复,二人这才落座。
“兄长欲去往何方?”
或许是兄长的谆谆教诲,让诸葛亮略感受到了一丝压力,他微挺起了胸膛落座,端正坐下后询问道。
“唔,眼下徐州初定,此次远行,我意先在徐州游学,观察刘使君所为。
不过,某心中的预定地点,其实是在南方。”
年少的诸葛亮闻言眉头微蹙,想起父兄关于袁术的一些评论,禁不住惊讶出声:
“哦?兄长要投袁术?”
看着小弟惊讶的表情,诸葛瑾淡然一笑,他摇摇头,手指凭空点在身前,就像是点在地图上的江南一般:
“呵呵,非也!我去南方,只是觉得。当前公孙度占据大势,兵甲犀利,骑兵悍勇,能够抵挡其人兵锋的,已非平常诸侯。
在我看来,若要挡住其人兵锋,唯有依托天险。
俗话说南船北马,南方有大江作为阻隔,是最有可能实现割据的一处位置。
再者,光武皇帝以来,江南地区开发成熟,渐脱卑湿之名,已成沃土,若有明主经营此地,凭借地理人和,足以割据一方了!
届时,若中原生乱,亦可沿淮水而上,直驱中原,也未尝不可!”
诸葛亮闻言深思片刻,兄长开口说出的寥寥片语,透露的信息却让诸葛亮感到惊讶,因为诸葛瑾不仅考虑到了地理,还将物产、人心,乃至气候变换都纳入了其中,思虑之深远,让他连连点头:
“兄长大才!弟不如也!”
“呵呵,孔明太谦虚了,你自小聪慧便远胜于我,宛若大鹏,若有风起之日,当能振翅高飞!”
诸葛瑾笑着用手指点点面前的幼弟,调笑几句后看到其人抛在一旁的书册,正色问道:
“说吧,今日前来寻我何事?”
诸葛亮随着兄长的目光转移,当看到地上的书册后轻拍自己的额头道:
“对了,这是父亲让人从北地带来的书册,上边的内容可有意思了。不仅有都水监大匠写的水力论述,还有术数典籍,另外,书上还写了,北方有个叫方陌的人,发明了一种能不依靠人力,消耗煤水而自行驱动的器械,据说出力堪比几十头犍牛!
兄长你说,这样的器械该有多么厉害?这要比古时的墨家都要厉害了吧!”
看着诸葛亮一脸兴奋的诉说模样,诸葛瑾笑着颔首,但随着诸葛亮越讲越多,他的目光就越变得幽深,而当诸葛亮提到各种新的学说知识时,诸葛瑾就更是坐不住了。
“我看看!”
不等诸葛亮的介绍,诸葛瑾一把抢过书册,仔细阅读着这本根据作者游历见闻而书写的册子。
“呼,世道真是变了啊!”
书册的内容并不算多,作者也都将许多的见闻当作笑谈进行述说,可放在诸葛瑾眼中,北地的变化却透露了许多更为深刻的东西。
头一次的,诸葛瑾觉得,士人因为公孙度不依靠大族自行其是而断定其基业将会乍起乍灭的论断是错的。
原本,在诸葛瑾这样的士人子弟眼中,士族对统治者来说乃是刚需,因为士族不仅掌控了对统治者来说极为需要的地方人脉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这个天下,士族还肩负着知识生产、传授、应用的渠道。
基于这样的基础,诸葛瑾便可以断定,若没有士族参与,任何诸侯创建的势力都不过是草台班子!
可以往的一切论调,在诸葛亮带来的书册面前都失去了根基,因为这本书上带给诸葛瑾的不仅有新奇,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那便是没有士族,知识并没有消失,反而因为造纸术的改良、印刷术的传播,让北地的新的学说、知识不断推陈出新,展现出了别样的生机!
哪怕书册里提到的学问知识都不涉及儒家经典,不过是些杂家学说,可诸葛瑾却很清楚,能支撑势力、政权壮大的学问,绝非只有儒家一家。
“事实证明,士族并非不可缺啊!”
许久之后,诸葛瑾才怅然若失的叹了口气,转头看向一旁呆呆的看着他的幼弟,轻轻将书册交还给对方,同时亲身发问:
“孔明,你对此书的内容,以及北地的变化怎么看?”
诸葛亮闻言,眼睛都亮了几分,手指翻动着书页道:
“很有意思,这些内容与我家的藏书都不一样!它们,比古书的内容,更加的贴合现实。
至于北地,我很想去见识一番。
听闻公孙度这些年东征西讨,境内却罕有灾荒发生,我对其人的治理方式很感兴趣。
另外,听闻公孙度向境内各州府散发地图,大方向子民展示疆土,其中不仅囊括了大汉的幽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