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情报,以往中原官吏们对待胡部都是带着傲慢不屑一顾的态度,这种小觑胡部的态度,在情报工作上便可见一斑。
此刻听闻木央禀报的草原情报,公孙度便知晓,黑衣卫并未原地踏步,开始如他吩咐的那般,朝着四处伸展手脚触手,以探听更多有价值的情报。
对于鲜卑人的内斗,公孙度还是乐见其成的,不论是绕着他走的素利,还是多番抄掠汉地的柯比能,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鲜卑人也不是乌桓人,他们在檀石槐时期便通过歼灭出塞汉军萌发了民族意识,且在后续频发的边境摩擦中,对汉军产生了战略蔑视。
对于这样的部族,公孙度不敢掉以轻心,汉化他们的难度极大,令人感到安慰的是,鲜卑人自掘长城,陷入了内部分裂当中。
所以,最好的做法便是不掺和他们的内战,让他们在激烈的内战中不断消耗人口物资,待势力衰弱之后再出雷霆之兵。
放下关于草原情报的公文,公孙度再度拿起辽地战事的计划书,查看其中的详细规划。
对于玄菟郡以北,公孙度还是很清楚的,多山间隘口,并不适合通大军。
从前,这些地区都是草原胡部南下辽地的要道,漫山遍野的牛羊不需要宽阔的官道便能通过,骑着战马的鲜卑人呼啸来去,同样不需要太好的基础设施,这就给中原这种依托民夫大车进军的军队带去了不小麻烦。
“咦?水运?”
公孙度翻到其中一页,不禁为之惊讶。
“我记得不错的话,辽水在高显以北,有不少湍流瀑布,怕是难以行舟吧!他们,是如何想出来使用舟船转运军资的?”
他放下文书,望向一侧的木央,好奇询问道。
“回禀使君,据派去草原的细作察知,在群山以北,大辽水从辽地延续到草原区域,水量充足,且流速平缓,可以行大船。”
木央上前,来到室内那副巨大地图之前,手指点在高显以北的地形图上,侃侃而谈道。
“玄菟郡有府兵献计,可在大辽水上游设置造船厂,供应上游物资转运。中间的山区隘口,一方面可派遣胡兵驱赶牲畜补给,另一方面,可派遣民夫赶工,修建简易轨道。最终实现水路-轨道-水路的转运路线。”
听着木央的解说,公孙度不停颔首,为辽地军方的奇思妙想赞叹,至少公孙度从前就没有想到,他与此时的人们都进入了思维误区,认为只要航道不通就用不了舟船,哪里能想到船不能越过行路,可造船厂却可以。
公孙度低头翻开书册,这只是一份简易的作战计划,并未写明制定者名姓。
“哦?想不到,府兵中也人才辈出。献计者何人?”
“玄菟郡人士,卑衍。此人,乃是羽林营出身。”
木央闻言,低声回道。对于羽林营学子的能耐,木央同样深有体会,这些人不同于那些眼高于顶的士人们,他们的年轻的身体中,往往有着让人惊讶的能量,这在木央负责的情报工作中便得以展现。
“嗯.....”
公孙度颔首,并未对卑衍过多评论,只是将此人的名姓记在心中。
他望着地图上的辽北群山,眉头微蹙:
“在辽北设立造船厂想法确实天马行空。不过,可行性如何?有论证过吗?”
“有过!而今辽东的舟船越造越大,且越造越快。想要在辽北建立一个简易造船厂,难度并不大。无非是开辟厂房,设立器械,以及补充原料罢了。熟练工匠、操船水手辽东都不缺。
而且,即便不用器械,仅仅靠着郡兵同样可以造船。辽东民间流行的一种棺材船,这种使用标准板材,利用金属扣件组装的船只,制作简便,载重量大。
尽管有着防护薄弱,不耐风浪,容易漏水等缺点。可在辽北这种舟船绝迹的地方,棺材船承担的任务也不过是转运军资、人员的任务,鲜卑人也没有水军,足以让这种简易舟船纵横辽北之地了。”
“善!”
公孙度闻言,仔细翻阅了计划的后半部分,其中涉及到了辽北山区轨道的修建计划,轨道的线路主要还是沿袭了鲜卑人往常的进军路线。
计划中不仅罗列了轨道修建需要的人力物力,还指出了其中的要道兵站建设,算是一份可圈可点的计划书了。
让他极为满意的是,计划书很有他的风范,使用了大量图表、统计了充足数据,很合公孙度的胃口。
“行书襄平,让人按照计划着手办理,不得有误。”
公孙度自认为不算什么军事天才,故而对于战事的具体筹划,他还是愿意遵从前线的军官意见,当即大笔一挥,同意了这份计划书。
接下来,公孙度继续批阅公文,其中大半都是各地发来的春耕统筹报告,作为农业国家,春耕的重要性不论如何重视都不为过。
击败袁绍之后,公孙度已经掌控了河北平原,山东半岛大部,加上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