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十八岁的程霜降自己跑出来了一般。
可能她自己内心也在抗拒,去扮演另一个人吧。
就像第二卷的卷末总结写的,扮演是这本书里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
第二卷是陆浅扮演了重生而来的程霜降和陆白,最终周鹤鸣告诉她,不需要扮演其他人,做你自己就好。
第三卷就是十八岁的程霜降扮演重生而来的程霜降,最终,周鹤鸣与陆浅告诉她,希望你做你自己。
其实到这里,可以往前推一下,第一卷,重生而来的程霜降,是否也有一定的扮演成分?扮演成为了周鹤鸣理想中的恋人。
毕竟很多行为,比如喝周鹤鸣喝过的东西,用一样的勺子之类的,两边做过。
当然,论迹不论心,能演一辈子其实也就是真实了。
我自己写的时候,也因为知道最后的结局,所以推情感的时候会很放得开,可以写得足够甜,代换到当时程霜降的心态,大概就是,每一天都有可能是最后一天,所以要尽力让自己不留遗憾吧。
说到这里。
其实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因为不用考虑成绩,所以我给自己写作设下的一个目标是,不描写两位女主角的心理,从而塑造角色。
仔细回头看的话,我是基本没有写两位女生的心里在想什么,就算在描写情绪的时候,也用的是周鹤鸣的视角的猜测。
众所周知。
偷听心声本身就是一个金手指类型,尤其在恋爱文里,描写女主角因为主角的行为而胡思乱想,脑补,羞涩,表面嘴硬内心倾慕,是一个重要爽点。
不写两位女主角的心理,其实会让读者有一种不安定的感觉,简单来说,就像现实的恋爱,暧昧期的时候,你不知道对方的心意时那种拉扯上头的感觉。
也多亏是小说,而且最早就定下三人行的基调,大家心里有个底,如果换成是党争修罗场,两个女生一推一拉,周鹤鸣怕是要欲仙欲死。
尤其是这本书的重点是扮演。
如果描写两位女主角的心理,那么很多扮演就无法产生效果,毕竟扮演也有完美的扮演和不完美的扮演的区别,光靠文字来呈现还是有局限的,再加上心理描写的话,难度就更高了。
当然,不写心理,恋爱就很难写得“爽”
,但很多东西就能写得更有琢磨的意思。
举个例子,就像陆白,或者说陆浅,其实她还有个点没有揭露,不过很快在下一卷开头就能揭晓。
如果之后再写类似题材,肯定会两种描写手法混着用了。
不写心理单纯依靠动作表情和对话来展现内心实在吃力不太好。
说起这个题材问题。
其实在我最开始的设想中,第二卷会有比较长的篇幅的拍戏环节,用两个人的扮演来促进关系,同时程霜降第二卷中后段毕业后会消失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大学开学再重新回来。
然后第三卷的综艺,最早的想法是周鹤鸣与程霜降参加,然后陆白作为嘉宾在远程看他俩秀恩爱还要点评,就像再见爱人那种,嘉宾探班,然后坐在两人对面听着两个人搞恋综。
但写前面的内容的时候发现,因为开局的故事类型原因,如果真的按原本的想法写,那会很拖沓,因为对读者而言,看点在于三个人的拉扯而不是主角成长变强,和其他人互动。
所以包括后面拍电影的部分肯定也会缩减掉,不拿来水字数。
当然,类似的桥段可能以后写有文娱主线的书的时候会用上也说不定。
这里就回到一个点,那就是周鹤鸣没有金手指,少了很多操作的空间。
因为第一卷的结局,所以周鹤鸣必须没有金手指,按我的理解,如果主角有金手指,在这种偏日常的故事里,就不应该有太多的遗憾,要是程霜降再消失,那没道理的。
这一点其实好处是对一些读者而言代入感会很强,能涌现出很多回忆。
但本身国内高中日常,目标感很淡,也不像东京有很多不出戏的社团活动,比赛之类的骚操作,所以太日常平淡了,只能看周鹤鸣和两位女生之间的拉扯。
谈情说爱本身能写的不多,除非开大后宫,那些能写一百多万字的,基本上都是开三四个往上的后宫相互拉扯,再加点主角若有似无的事业线才能写那么多的。
说到事业线。
为了学习,我这段时间看了很多成绩很好的情感线比较突出的都市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