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下!”一位地质专家突然喊道,他正拿着放大镜,仔细研究着图像上的一片“陆地”区域。那片区域并没有被洪水淹没,呈现为斑驳的灰色。
“陈部长,你看这里,”他指着那片灰色区域中,几道颜色稍深、呈网状分布的线条,“这片区域虽然没被淹,但图像显示,这里的回波信号比周围要弱一些。这说明,这里的地表含水量极高,土壤已经完全饱和了!这很可能……很可能就是地下浅层水脉的位置!如果暴雨再持续下去,这里就算没有河水倒灌,也很可能会发生内涝和滑坡!”
这个发现,让在场的所有人,再次感到了深深的寒意和震撼。
“洞察之眼”不仅能看到地表发生的一切,甚至能对地下的风险,做出某种程度的预判!
陈部长和李局长怔怔地看着这张图,他们的大脑在飞速运转,计算着这张图背后所蕴含的巨大价值。
以往,他们是“聋子”和“瞎子”,只能被动地等待灾情报告,疲于奔命地到处救火。而现在,他们拥有了上帝视角!
他们可以提前判断哪个区域最危险,从而提前转移群众;他们可以精确找到决堤口,从而集中力量进行抢修;他们可以监控整个流域的水位变化,从而进行科学的调度泄洪……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测绘”或“观测”了。这是在与天灾赛跑的战场上,为人类赢得的最宝贵的武器——信息和时间!
陈部长缓缓地放下电话,他转过身,紧紧抓住李局长的手臂,因为极度的激动,整个身体都在微微发抖。他的眼中,闪烁着泪光与前所未有的光芒。
他看着自己的老搭档,声音嘶哑而颤抖,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老李……这……这能提前多少天预警洪灾啊!这能……能救多少人啊!”
陈部长的嘶吼,与其说是疑问,不如说是一种劫后余生般的宣泄。那嘶哑的声音,回荡在寂静的会议室里,敲击着每一个人的心脏。
救多少人?
这个问题,没有人能立刻给出答案,但所有人都知道,那将是一个无法想象的数字。它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完整,是无数亩即将丰收的良田,是一个国家在面对天灾时,第一次挺直了腰杆的尊严。
这张粗糙、斑驳、在常人眼中几乎是废片的黑白微波影像,在水利与防灾专家的眼中,不啻于神谕。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京城西郊的这座秘密建筑,成为了龙国抗洪战争的最高神经中枢。电话线路以前所未有的强度被占用着,一道道基于“洞察之眼”实时观测的指令,从这里发出,精准地传达到千里之外的抗洪前线。
“命令!珠江xx段西岸大堤,坐标东经xx,北纬xx,发现决口!命令驻守该地区的‘猛虎师’,不惜一切代价,立刻前往封堵!”
“通报!洪水前锋已抵达白云镇外围,预计三小时后进入镇区。命令地方政府,立即组织群众向东侧高地转移!重复,立即转移!”
“警告!根据卫星土壤含水量分析,青峰山南坡存在大规模滑坡风险!所有在山脚区域的抢险人员和居民,立刻撤离!这不是演习!”
……
然而,狂喜与高效的背后,一个新的、巨大的难题,正如同卫星过境时投下的阴影,迅速笼罩在林舟和他的团队心头。
数据,无穷无尽的数据!
“洞察之眼”就像一台永不疲倦的巨型信息收割机。它每一次扫过龙国大地,都会产生以“亿字节”为单位的原始数据流。这些数据通过戈壁滩的接收站,如同一条奔腾的数字洪流,源源不断地涌入“星河”计算机的磁带库。
“星河”计算机,这台倾尽了无数人心血的国之重器,此刻正以它全部的运算能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咆哮着。机房里,数百个磁带驱动器疯狂转动,发出尖锐的嘶鸣。中央处理器的指示灯疯狂闪烁,汇成一片光的海洋。为了给它降温,巨大的通风管道正将戈壁滩夜晚的冷空气猛贯进来,与机器散发的热浪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夹杂着臭氧和机油味的独特气息。
程序员们穿着白大褂,在迷宫般的机柜间穿梭,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与亢奋。他们正在执行一项前无古人的任务:将卫星传回的原始电磁信号,实时处理成可供解读的图像和数据。
但问题在于,处理出来的结果,如何最快地送达需要它的人手中?
最初的方法,也是最原始的方法:将图像打印成巨幅照片,由专人、专车,用最快的速度送到京城的会议室。
在洪水滔天的紧急时刻,这个方法尚可接受。但所有人都明白,这绝不是长久之计。
“太慢了!太被动了!”宋将军在一次短暂的休会中,一拳砸在了桌子上。他的面前,摆着一张刚刚送到的、显示三个小时前洪水态势的图纸。“洪水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等我们拿到图,做出决策,再传达到前线,黄花菜都凉了!我们有世界上最快的‘眼睛’,却配了一双最慢的‘腿’!”
他的目光,投向了满眼血丝的林舟。
“林舟同志,我有一个想法,一个很大胆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