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晋对峙。
晋武帝司马炎一直有伐吴之志,但朝中大臣对此意见不一,以贾充、荀勖为首的保守派认为东吴国力强盛,且有长江天险阻隔,伐吴风险过大,极力反对;
而杜预、羊祜等有识之士则认为,东吴君主孙皓残暴无道,朝政混乱,百姓怨声载道,正是伐吴的最佳时机。
其中,羊祜是杜预在伐吴大业上的重要盟友,两人志同道合,经常一起探讨伐吴策略。
羊祜任荆州都督期间,积极为伐吴做准备,他安抚百姓、训练军队、囤积粮草,还多次派人暗中了解东吴的军情。
杜预则在朝中为羊祜发声,驳斥保守派的观点,坚定晋武帝伐吴的决心。
咸宁四年(公元278年),羊祜病重,临终前向晋武帝推荐杜预接替自己担任荆州都督,主持伐吴事宜。
晋武帝采纳了羊祜的建议,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杜预到任后,首先继承了羊祜的政策,继续安抚百姓、训练军队,同时进一步完善伐吴的作战计划。
他深知,长江天险是东吴的最大依仗,要想伐吴成功,必须先打破东吴的长江防线。
为此,杜预做了一系列周密的准备:他派人暗中联络东吴的一些不满孙皓统治的将领,争取他们的支持;他下令打造大量战船,训练水军,提高晋军的水战能力;他还亲自勘察长江沿线的地形,确定了进攻的重点方向与路线。
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杜预认为伐吴的时机已经成熟,他多次上书晋武帝,请求立即出兵伐吴。
在杜预的再三恳请下,晋武帝终于下定决心,下令兵分六路伐吴:一路由杜预率领,进攻荆州;一路由王濬率领,从益州顺长江而下,进攻武昌、建业;另外四路分别从扬州、徐州等方向进攻东吴的其他地区,形成合围之势。
伐吴之战打响后,杜预率领晋军主力迅速向荆州发起进攻。
他采取了“先易后难、逐个击破”的策略,首先攻克了东吴在荆州的重镇西陵,斩杀了东吴的西陵督张政。
张政是东吴的名将,素有威望,他的战死极大地动摇了东吴军队的军心。
攻克西陵后,杜预率领晋军乘胜追击,先后攻克了江陵、公安等重要城池,很快便占领了整个荆州地区。
在进攻江陵的过程中,杜预展现出了高超的军事谋略。
当时,江陵城防坚固,东吴守军凭借城池顽强抵抗,晋军久攻不下。
杜预并没有一味地强行攻城,而是派人截断了东吴守军的粮草补给线,并散布谣言,说晋军已经找到了攻破江陵城的秘密方法。
东吴守军得知后,军心大乱,许多士兵纷纷逃亡。
杜预趁机下令发起总攻,一举攻破了江陵城。
占领荆州后,杜预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他一方面安抚荆州百姓,恢复当地的生产生活秩序,另一方面继续率领晋军向东进军,配合其他几路晋军进攻东吴的腹地。
在进军途中,杜预还多次为其他几路晋军提供支援与建议。
例如,王濬率领的晋军在进攻武昌时遇到了阻力,杜预立即派军队前往支援,并写信给王濬,建议他不要在武昌停留过久,应乘胜直取东吴的都城建业,一举消灭东吴。
王濬采纳了杜预的建议,率领晋军顺长江而下,很快便抵达了建业城下。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王濬率领晋军攻破建业,东吴君主孙皓被迫投降,东吴灭亡。
至此,西晋终于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天下一统。
在伐吴之战中,杜预虽然没有亲自率军攻破建业,但他作为伐吴大业的主要策划者与执行者之一,凭借其周密的谋划、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伐吴之战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战后,杜预因功被封为当阳县侯,食邑万户,还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加位特进,成为西晋朝廷的重臣。
平定东吴后,杜预并没有居功自傲,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治理地方与治学之中。
他先后担任过荆州都督、镇南大将军等职,在荆州地区任职期间,他继续推行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政策:他主持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其中最着名的便是“杜预渠”。
杜预渠连接了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不仅方便了南北之间的交通与物资运输,还灌溉了沿线大片的农田,极大地促进了荆州地区的农业发展;他还重视教育,在荆州各地兴办学校,招收百姓子弟入学,传授儒家经典与实用知识,提高了当地百姓的文化素质。
除了治政与军事方面的成就外,杜预在学术领域也取得了极高的造诣,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他对《左传》的注解。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史实,但由于其文字晦涩难懂,且涉及大量的历史典故与礼仪制度,后人很难准确理解其含义。
杜预自幼便喜爱《左传》,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他终于完成了《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