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
当“永嘉之乱”爆发,中原陷入战火之时,人们才想起江统的《徙戎论》,无不感叹其远见卓识,《晋书》亦评价道:“统深鉴远识,优国忘家,其《徙戎论》可谓知微见着,不幸而言中矣。”
“永嘉之乱”后,江统随西晋残余势力南迁,先后侍奉晋怀帝、晋愍帝,历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太常卿等职。
此时的西晋王朝已濒临灭亡,南迁的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君臣离心离德,根本无力收复中原。
江统虽有心报国,却苦于无回天之力,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维护朝廷的秩序,安抚南迁的百姓。
他多次上书劝谏晋愍帝,希望其能励精图治,团结群臣,招揽贤才,以图复兴西晋,但晋愍帝年幼无能,朝廷大权被权臣掌控,江统的劝谏依旧石沉大海。
西晋建兴四年(316年),汉国军队攻破长安,晋愍帝司马邺投降,西晋正式灭亡。
西晋灭亡后,江统心灰意冷,不愿侍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于是隐居于江南地区,潜心着书立说,整理自己一生的文稿。
他一生着述颇丰,除《徙戎论》外,还有《函谷关赋》《登楼赋》等文学作品,以及《明达政术》《治道》等政论文章,可惜大部分文稿因战乱而遗失,仅《徙戎论》被完整收录于《晋书·江统传》中,得以流传后世。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江统在江南病逝,享年约六十岁。
他的一生,历经西晋的繁华与衰落,见证了乱世的纷争与苦难。
他虽未能改变西晋灭亡的命运,但其《徙戎论》中所蕴含的远见卓识,以及他一生笃守礼法、忧国忧民的精神,却被永远载入史册,成为后世士大夫学习的典范。
在西晋那个“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时代,江统就像一盏微弱却坚定的灯,始终坚守着儒家的理想与信念,以笔为剑,以言为盾,试图为乱世中的国家寻找一条出路。
他的《徙戎论》不仅是一篇政论文章,更是一个时代的“警世钟”,提醒着后世统治者要重视民族矛盾,居安思危,方能长治久安。
而江统本人,也以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与担当,成为西晋历史上一位令人敬佩的“守礼者”与“忧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