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及待地颁布了一道诏书,任命琅琊王司马睿为左丞相、大都督,命令他率领江南的军队北上救援长安。
与此同时,司马邺还任命南阳王司马保为右丞相,让他从西北出兵,与司马睿形成前后夹击之势,一同对抗来势汹汹的匈奴汉国。
然而,这道诏书最终却如同一张废纸一般,毫无作用。
原因无他,司马睿此时正一门心思地专注于经营江南地区,妄图在那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
对于北上救援长安这件事,他根本提不起多少兴趣,只是象征性地派出了少量军队北上,而且这些军队由于粮草供应不足,很快就不得不撤退了。
至于司马保,他则是一个典型的拥兵自重之人。
虽然他坐拥西北之地的大量兵马,但却始终持观望态度,按兵不动。
他心里打的如意算盘是,等长安陷落、司马邺被俘之后,自己再趁机登基称帝,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西晋的新皇帝了。
所以,他根本就不愿意真心实意地去救援长安,更别提与司马睿形成夹击之势了。
援军迟迟未至,长安城的局势愈发严峻。
城中的粮食供应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百姓们早已断粮多日,饥饿难耐。
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
守军们的处境也同样艰难,他们只能依靠野菜、树皮勉强充饥,体力和战斗力都急剧下降。
匈奴汉国的将领刘曜,敏锐地察觉到了西晋的虚弱。
公元316年八月,他果断率领大军包围了长安,将这座城市的内外交通完全截断。
长安瞬间变成了一座孤城,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此时的司马邺,身边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忠心大臣。
皇宫内的宫女、太监们也纷纷逃离,所剩无几。
司马邺独自站在残破不堪的宫墙上,望着城外密密麻麻的敌军,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奈。
他看到城中的百姓们饥寒交迫,面黄肌瘦,心中更是痛苦不堪。
面对如此绝境,司马邺终于意识到,西晋的灭亡已经不可避免。
无论他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这个残酷的事实。
公元316年十一月十一日,这一天对于司马邺来说,注定是刻骨铭心的。
作为西晋的皇帝,他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投降。
长安城已经被刘曜的军队围困多时,城中百姓生活困苦,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
司马邺深知继续抵抗下去,只会给长安百姓带来更多的苦难和死亡。
为了避免这一悲剧的发生,他毅然决定放下皇帝的尊严,选择投降。
在投降的那一天,司马邺褪去了身上的皇袍,换上了一袭素衣。
他神情凝重,坐上了一辆羊车,缓缓驶向长安城门。
在他的身边,跟着太子、宗室子弟以及少数忠诚的大臣。
当城门缓缓打开,司马邺看到了刘曜的军队严阵以待。
他深吸一口气,走下羊车,向刘曜的军队走去。
在他的身后,人们抬着一口棺材,这是他特意准备的,以表示自己甘愿受死,只求刘曜能放过城中的百姓。
然而,司马邺的投降并没有换来他所期望的尊严。
刘曜将他押往匈奴汉国的都城平阳(今山西临汾),让他在那里过着屈辱的生活。
在平阳,司马邺失去了皇帝的身份,成为了刘聪的仆人。
刘聪对他百般羞辱,让他在众人面前颜面尽失。
刘聪打猎时,会让司马邺穿着戎服,在前引路。
沿途的百姓看到昔日的西晋天子如此狼狈,无不落泪。
而司马邺只能默默忍受着这一切,心中的痛苦无法言表。
刘聪设宴时,更是对司马邺肆意侮辱。
他让司马邺为大臣们斟酒、洗酒杯,甚至在自己如厕时,让司马邺拿着马桶盖站在一旁伺候。
司马邺的日子过得生不如死,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存的希望。
他默默忍受着这一切,期待着有一天能够重获自由,回到自己的国家。
这样的屈辱,司马邺忍受了一年多。
公元318年,刘聪认为司马邺已无利用价值,又担心西晋旧臣会以司马邺为号召,发动叛乱,于是下令将司马邺毒死,年仅十八岁。
司马邺死后,西晋正式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长达三百年的南北朝分裂时期。
而这位末代天子,死后甚至没有得到一个像样的葬礼,他的尸骨被随意掩埋,连具体的埋葬地点都成了历史谜团,只留下一个“愍帝”的谥号——“愍”,意为“怜悯、哀伤”,这既是后人对他悲惨命运的同情,也是对西晋王朝覆灭的惋惜。
司马邺的一生,宛如一场无尽的噩梦,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本是一个无辜的人,没有犯下任何过错,但命运却无情地将他卷入了西晋末年的乱世旋涡之中。
由于他出身司马氏宗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