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曹纯还十分注重士兵的待遇,不仅为士兵配备最精良的战马与武器,还时常关心士兵的生活,与士兵同甘共苦,因此深得虎豹骑士兵的爱戴与拥护,部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也日益提升。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为肃清北方残余势力,北征乌桓。
当时乌桓首领蹋顿率领数万骑兵,凭借草原地形,屡屡袭扰曹魏边境,且与袁绍残余势力勾结,成为曹操的心腹大患。
此次北征,路途遥远,气候恶劣,许多将领都认为难以取胜,而曹纯则率领虎豹骑,成为此次战役的核心力量。
当曹操大军抵达白狼山时,突然与蹋顿的主力部队相遇,当时曹操麾下的大部队尚未集结,兵力处于劣势,士兵们都有些恐慌。
危急时刻,曹纯主动请战,请求率领虎豹骑冲击敌军阵型。
曹操深知虎豹骑的战斗力,当即应允。
曹纯率领虎豹骑,如同离弦之箭般冲向乌桓骑兵,虎豹骑士兵个个骁勇善战,战马奔驰如飞,手中的长矛与大刀寒光闪烁,瞬间便撕开了乌桓骑兵的阵型。
乌桓骑兵虽勇猛,却难以抵挡虎豹骑的冲击,阵型大乱,四散奔逃。
曹纯身先士卒,率领士兵奋勇追击,最终斩杀乌桓首领蹋顿,俘虏乌桓士兵数千人,彻底肃清了乌桓的威胁。
此役,虎豹骑一战成名,而曹纯也因战功卓着,被封为“高陵亭侯”,食邑三百户。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讨伐刘表与孙权,赤壁之战前,曹操先攻克荆州,刘表之子刘琮投降。
但刘备不愿归附曹操,率领数千士兵与百姓向南逃窜,曹操担心刘备占据江陵后,与孙权结盟,对自己不利,于是下令曹纯率领虎豹骑追击刘备。
当时刘备率领的队伍中,有大量百姓,行军速度缓慢,而曹纯率领的虎豹骑,凭借“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的神速,仅用一天一夜便追上了刘备的队伍。
在长坂坡,曹纯率领虎豹骑向刘备的队伍发起猛攻,刘备的军队本就兵力薄弱,且多为步兵,难以抵挡虎豹骑的冲击,很快便溃不成军。
此役,曹纯不仅俘虏了刘备的两个女儿,还缴获了刘备的大量粮草、武器与辎重,同时收降了刘备麾下的不少士兵,极大地削弱了刘备的实力。
若不是张飞在当阳桥“据水断桥”,吓退曹操大军,刘备恐怕难以脱身。
经此一役,虎豹骑“神速破敌”的威名传遍天下,而曹纯也成为曹操麾下最受倚重的将领之一。
曹纯之所以能长期统帅虎豹骑这支王牌部队,除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外,更重要的是他“忠勇持重”的品格,深得曹操的信任与倚重。
在曹魏政权中,宗室将领虽多,但并非人人都能得到曹操的完全信任,而曹纯却始终以曹操的意志为核心,无论遇到何种情况,都坚定地站在曹操一边,从未有过丝毫动摇。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率军西征马超、韩遂等关中诸侯,曹纯再次率领虎豹骑随军出征。
当时马超率领的关中联军,以骑兵为主,战斗力极强,曾多次击败曹操的先头部队,甚至一度逼近曹操的大营,形势十分危急。
许多将领都建议曹操暂时撤军,避其锋芒,而曹纯则认为,关中联军虽勇猛,但内部矛盾重重,各诸侯之间互不信任,只要抓住时机,便可一举破敌。
他建议曹操采用“离间计”,离间马超与韩遂的关系,然后再率领虎豹骑突袭敌军。
曹操采纳了曹纯的建议,先是故意与韩遂单独会面,制造二人勾结的假象,引起马超的猜忌;随后,在马超与韩遂互相猜忌、联军军心涣散之际,曹纯率领虎豹骑突然发起猛攻,一举击溃关中联军,斩杀敌军数万人,俘虏了大量将领与士兵,彻底平定了关中地区。
在战场上,曹纯是勇猛善战的将领;在朝堂上,曹纯则是持重谨慎的大臣。
他从不因自己是宗室将领、战功卓着而骄横跋扈,反而始终保持谦逊低调的态度,对待其他将领,无论出身贵贱,都一视同仁;对待曹操的命令,无论是否符合自己的想法,都会严格执行。
此外,曹纯还十分注重维护宗族的团结,他与兄长曹仁虽同为曹操麾下将领,却从不争功夺利,反而时常互相扶持、互相配合,兄弟二人齐心协力,为曹魏政权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曹操对曹纯的信任,还体现在对虎豹骑的归属上。
虎豹骑作为曹魏最精锐的部队,直接关系到曹操的安危与曹魏的兴衰,因此曹操对虎豹骑的统帅人选极为挑剔。
曹纯去世后,曹操曾想重新选拔虎豹骑的统帅,但挑选了许久,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
最后,曹操无奈之下,只好亲自兼任虎豹骑的统帅,并感慨道:“纯之比,何可复得!”
意思是说,像曹纯这样的人才,再也难以找到了。
从这句话中,足以看出曹操对曹纯的认可与惋惜。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纯在跟随曹操平定荆州南部后,不幸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