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照,这位美丽而聪慧的女子,深得曹丕的宠爱。
她的温柔和才情让曹丕为之倾倒,因此在曹操去世后,曹丕毫不犹豫地将她纳入自己的后宫,并给予她夫人的名分。
时间来到同年的十月,曹丕的野心进一步膨胀。
他不再满足于仅仅作为魏王,而是想要登上更高的权力巅峰。
于是,他逼迫汉献帝禅位,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曹魏政权。
曹丕改元黄初,成为了魏国的开国皇帝,史称魏文帝。
然而,曹丕的登基并没有让所有人都感到满意。
尤其是在立后的问题上,他遭遇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
大臣们的反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郭照的出身虽然算得上是望族,但她的家族已经没落,而且她早年的经历颇为坎坷。
在传统观念中,皇后应该出身于名门望族,并且德行完美无缺。
而郭照的这些背景显然不符合这一标准,因此大臣们认为她并不适合担任皇后这一重要角色。
其次,郭照至今尚未生育子女,而曹丕的另一位姬妾甄氏(即甄宓)已经为他生下了长子曹叡。
按照“母以子贵”的惯例,皇后之位理应属于甄氏。
毕竟,在古代社会中,子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甄氏作为曹叡的母亲,其地位自然更为尊贵。
面对朝野的压力,郭照并未急于争夺后位,反而主动向曹丕进言:“甄氏姐姐为陛下诞下皇长子,德行温良,皇后之位理应由她担任。臣妾无才无德,更无子嗣,实难担此重任。”
这番话既体现了她的谦逊,也缓解了曹丕与大臣之间的矛盾。
但曹丕对甄氏的感情早已疏远——甄氏原为袁绍次子袁熙之妻,曹操攻破邺城后被曹丕所纳,起初虽受宠爱,但随着时间推移,甄氏因不满曹丕冷落而多有怨言,且与曹植之间的传闻(即“洛神赋”的原型传说)也让曹丕心生猜忌。
相比之下,郭照的聪慧、沉稳与不争,更让曹丕倾心。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以“甄氏心怀怨怼,口出不逊”为由,将其赐死。
此事在历史上争议颇大,许多后世文人将甄氏之死归咎于郭照的陷害,如《魏略》《汉晋春秋》等史料均记载郭照“谮害甄氏”,但《三国志》等正史中并无明确证据。
事实上,甄氏之死更多是曹丕为巩固皇权、清除潜在政治隐患(甄氏家族在河北有一定势力)的结果,郭照虽未直接参与,却也因与曹丕的特殊关系而被卷入这场风波,背负了千年的“恶名”。
甄氏死后,立后之争再次提上日程。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力排众议,正式册封郭照为皇后。
登基大典上,郭照身着皇后朝服,从容接受百官朝拜,她在诏书中强调:“皇后之责,非为独享尊荣,乃为辅佐君王、教化后宫、安定社稷。臣妾当以史为鉴,不敢有丝毫懈怠。”
成为皇后之后,郭照果然践行了自己的承诺,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将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
当时后宫妃嫔众多,难免有争风吃醋之事,郭照从不滥用权力打压异己,反而常常调解矛盾,对失宠的妃嫔多加体恤。
某次,一位姬妾因不慎触犯宫规,按律当处以重罚,郭照得知后,向曹丕进言:“此人并非故意犯错,且平日安分守己,若严惩恐失人心。不如从轻发落,令其改过自新。”
曹丕采纳了她的建议,后宫上下无不佩服她的仁厚。
此外,郭照还严格约束外戚,她的兄长郭浮、弟弟郭都想凭借她的身份谋取高官,郭照却坚决反对,对曹丕说:“外戚干政乃亡国之兆,汉朝之祸历历在目。臣妾的家人若有才能,陛下可凭公论任用;若无才能,绝不可因臣妾而破例。”
在她的坚持下,郭氏家族始终没有进入曹魏权力核心,避免了外戚专权的隐患。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病重,临终前立长子曹叡为皇太子,命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为辅政大臣,并特意嘱托曹叡:“皇后母仪天下,尔当尊之敬之,不可有负。”
曹丕去世后,曹叡即位,是为魏明帝,尊郭照为皇太后,移居永安宫。
此时的曹叡,对生母甄氏的死因仍心存疑虑,民间也流传着“郭太后害死甄氏”的谣言,曹叡对郭照的态度逐渐变得冷淡,甚至时常有意无意地试探她。
面对养子的猜忌,郭照始终保持着皇太后的尊严与沉稳。
她从不为自己辩解,也不干涉曹叡的朝政,只是默默做好自己的本分。
史书记载,曹叡曾多次询问甄氏的死因,郭照始终以“先帝之事,非臣妾所能置喙”作答,既不推卸责任,也不激化矛盾。
此外,她还时常以“天下为公”的道理劝谏曹叡,提醒他关注民生、重视农桑,不要沉迷于奢华享乐。
某次,曹叡欲大规模修建宫殿,郭照得知后,亲自前往宫殿施工现场,对曹叡说:“如今天下初定,百姓尚未安居乐业,陛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