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杨修躬身答道:“丞相息怒,臣并非擅自行事,而是遵奉丞相的命令。丞相在盒盖上题‘一合酥’三字,‘合’字拆开便是‘人一口’,因此‘一合酥’的意思就是‘一人一口酥’。臣认为丞相是想让大家一同分享这份美味,因此才将酥饼分与众人,还请丞相明察。”
曹操听后,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起来,说道:“德祖果然聪慧,竟能识破我的这点心思。你做得很好,这酥饼独自享用确实无趣,与众人分享才更有意义。”
虽然曹操表面上对杨修的行为表示认可,但心中却已隐隐生出一丝不悦——杨修的聪慧固然难得,但他如此轻易地揣度自己的心思,甚至不等自己明确下令便擅自行动,让曹操感到自己的权威被轻易触碰,这种感觉让生性多疑且自负的曹操颇为不适。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有一次,曹操在书房中阅读《孙子兵法》,读到一处关于战术谋略的论述时,心中颇有感触,便在书页旁写下了自己的批注。
杨修前来汇报工作时,看到曹操正在批注《孙子兵法》,便上前凑过来看了一眼。
曹操见他感兴趣,便笑着说:“德祖对兵法也有研究?不妨说说你对这段论述的看法。”
杨修略一思索,便将自己的见解娓娓道来,其观点竟与曹操刚刚写下的批注不谋而合。
曹操心中惊讶不已,嘴上虽称赞杨修“见解独到”,但内心的警惕却又加深了一层——杨修的才华已经到了能与自己心意相通的地步,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修的才华逐渐逾越了君臣之间的界限,尤其是在曹操立嗣这一关乎曹魏政权未来的核心问题上,他的过度介入最终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东汉末年,曹操虽名义上是东汉丞相,实则掌控着朝廷的军政大权,早已成为曹魏政权的实际开创者。
随着年龄的增长,立嗣问题逐渐成为曹操心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成为朝中官员关注的焦点。
曹操的长子曹昂,原本是理所当然的继承人,他文武双全、性格宽厚,深受曹操喜爱,却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征讨张绣的战役中,为保护曹操而战死,令曹操悲痛不已。
曹昂死后,次子曹丕与四子曹植成为了立嗣的主要竞争者。
曹丕性格沉稳务实,做事谨慎周全,善于拉拢人心,不仅得到了贾诩、司马懿、陈群等老臣的支持,还在长期的政务处理与军事行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展现出了较强的治国能力。
曹植则才华横溢,擅长诗赋文章,其作品风格华丽、情感真挚,被誉为“建安之杰”,与曹操的文学爱好颇为契合。
曹操本人也十分喜爱曹植的才华,常对人称赞曹植“文采不输当年的屈原、宋玉”,甚至一度想将曹植立为继承人。
杨修与曹植性情相投,二人都热爱文学,常常在一起探讨诗赋创作、典籍义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深厚的友谊。
杨修出于对曹植才华的欣赏,以及对弘农杨氏家族未来的考量——他认为若曹植能成为曹魏政权的继承人,凭借自己与曹植的友谊,弘农杨氏的地位将更加稳固——最终选择坚定地支持曹植,成为“曹植党”的核心成员之一。
为了帮助曹植在立嗣之争中占据优势,杨修可谓费尽心思,不仅在曹操面前多次称赞曹植的才华与品德,还为曹植出谋划策,教他如何在曹操面前展现自己的优点,规避自己的缺点。
曹植虽然才华出众,但性格中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他性情洒脱,不喜约束,常常饮酒作乐,甚至在酒后做出一些不合时宜的事情。
杨修深知这一点,因此多次劝说曹植收敛性情,注重言行举止,尤其是在曹操面前,更要表现得稳重、成熟。
有一次,曹植在酒后与好友们在许昌城内骑马狂奔,甚至冲闯了皇宫的司马门——这在当时是严重的僭越行为,按照律法应处以重刑。
杨修得知后,大为震惊,连忙赶到曹植府中,劝说曹植主动向曹操请罪,并教他如何在请罪时措辞,既承认自己的错误,又不至于让曹操彻底失望。
在杨修的帮助下,曹植的请罪果然得到了曹操的谅解,虽然曹操对曹植的行为颇为不满,但并未因此彻底放弃立他为嗣的想法。
为了让曹植在处理政务、应对曹操考问时表现得更加出色,杨修甚至多次为曹植“作弊”,这也成为后来曹操下定决心除掉他的重要原因。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任命曹丕与曹植分别前往不同的地区处理政务,实则是想通过这次任务考验二人的能力。
临行前,曹操暗中下令给两地的守门士兵,若曹丕、曹植抵达城门时,以“未得丞相令”为由拒绝放行,观察二人的应变能力。
曹丕抵达目的地后,果然被守门士兵阻拦,他多次出示曹操任命他处理政务的文书,士兵却始终以“未得丞相亲口命令”为由拒绝放行。
曹丕性格谨慎,不敢与士兵发生冲突,无奈之下只能原路返回,向曹操汇报情况。
而曹植在临行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