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司马昭果然按照元姬说的做了。曹叡见他态度诚恳,又想起钟繇生前的功绩,便淡淡说了句“钟卿守孝勤勉,朕亦知晓,何卿不必多言”,一句话便压下了这场风波。
散朝后,司马懿特意拉住司马昭,赞许道:“二郎今日行事沉稳,颇有你父亲之风。”
司马昭心中明白,这沉稳的背后,是元姬的提点。
自那以后,司马昭越发看重元姬的见解。
每逢朝堂有棘手之事,他都会先与元姬商议。
太和六年,曹叡下令大修洛阳宫,征调了数万民夫,百姓怨声载道。
司马昭回家后,皱着眉说:“陛下此举,怕是会耗损国力。可满朝文武,要么迎合陛下,要么不敢直言,我若上书劝谏,会不会触怒陛下?”
元姬正坐在灯下缝补司马昭的锦袍,闻言停下针线,道:“陛下并非不明事理,只是登基以来,一直想做出一番政绩,才急于修宫彰显威严。你若直接劝谏‘不可修宫’,陛下定会觉得失了颜面;不如换个说法,先说‘洛阳宫确实需修缮,以显大魏气象’,再提‘如今秋收刚过,民夫需归家耕作,若强行征调,恐误了来年收成’,最后建议‘分三年修缮,每年秋收后征调民夫,既不耽误农事,也能完成修宫之事’。”
司马昭眼前一亮,次日便按元姬的建议上书。
曹叡看后,果然没有动怒,反而称赞他“既顾全大局,又体恤百姓”,还采纳了分三年修缮的建议。
此事过后,司马昭对元姬更是敬佩,常对身边人说:
“内子之智,胜我十倍。”
元姬不仅在朝堂之事上为司马昭分忧,在府中也始终秉持“包容”二字。
钟繇的继室张氏身子弱,元姬便每日亲自去请安,嘘寒问暖,还时常把自己宫里赏赐的补品送到张氏房中。
司马昭的庶妹钟琰年纪尚小,性子活泼,偶尔会犯些小错,比如打碎了府里的古董花瓶,或是对丫鬟发脾气。
每次张氏想责罚钟琰,元姬都会拦下来,轻声道:“妹妹年纪小,不懂事,我来教她便是。”
她从不疾言厉色,只是把钟琰叫到身边,耐心地跟她说“古董花瓶是先父留下的念想,该好好爱惜”“丫鬟也是爹娘生养的,要懂得尊重”。
钟琰起初还不服气,可久而久之,见元姬待自己真心,又讲得句句在理,便渐渐收敛了性子,还主动跟元姬学读书、学礼仪。
府里的人都说,有元姬这样的少夫人,是钟家的福气。
正始元年(公元240年),曹叡病逝,年仅八岁的曹芳继位,由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
自此,曹爽的野心越发膨胀,他大肆提拔亲信,排挤司马懿一派,甚至连郭太后都被他迁到永宁宫软禁起来。
朝堂之上,人人自危,司马昭整日忧心忡忡,回家后常常唉声叹气。
元姬见他如此,便温了一壶酒,陪他坐在书房里。“二郎,我知道你担心司马懿大人的处境,也担心钟家会被卷进去。”元姬轻声道,“可如今曹爽势大,咱们硬碰硬,只会吃亏。司马懿大人久经沙场,城府极深,他定然有自己的打算,咱们只需按他的吩咐行事,守住自己的本分,等待时机便是。”
司马昭叹了口气:“可曹爽已经开始削夺我们的兵权了,再等下去,恐怕……”“越是危急,越要沉住气。”
元姬打断他,“你还记得父亲当年教你的‘守正、明辨、包容、坚韧’吗?现在便是‘坚韧’的时候。曹爽行事张扬,不得人心,他越是打压异己,就越容易出错。咱们只要不给他抓住把柄,等到他出错的那一天,局势自然会逆转。”
果不其然,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去高平陵扫墓之机,发动政变,控制了洛阳城,史称“高平陵之变”。
政变当天,司马昭接到司马懿的密令,要他带兵守住司马门,防止曹爽的亲信进城。
他心中紧张,临行前,元姬握着他的手说:“二郎,此去务必小心,记住‘不滥杀、不急躁’。司马懿大人要的是平定叛乱,不是滥杀无辜,你若能做到这两点,便是大功一件。”
司马昭点点头,带着兵去了司马门。
他谨记元姬的嘱咐,遇到曹爽的亲信,只下令“拿下”,不允许士兵随意杀戮;遇到想进城的百姓,便耐心解释“城内有变故,待局势稳定后再让你们进城”,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克制。
高平陵之变最终以司马懿的胜利告终,曹爽及其亲信被诛杀,曹魏的政权落入司马懿手中。
事后,司马懿论功行赏,特意表扬司马昭“治军严明,不滥杀无辜,有大将之风”,还赏赐了他许多金银珠宝。
司马昭回到家,把赏赐交给元姬,笑着说:“这些赏赐,有一半是你的功劳。若不是你提醒我‘不滥杀、不急躁’,我恐怕早就闯祸了。”
元姬接过赏赐,却没有丝毫喜悦,反而皱起了眉头:“二郎,我倒觉得,这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司马懿大人虽然平定了曹爽,可他手握大权,陛下年幼,今后朝堂的局势,恐怕会更加复杂。咱们钟家,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