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到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之地,拥有数十万大军,成为当时天下实力最强的诸侯。
而这一局面的形成,田丰的“先固河北”战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正是因为田丰的精准谋划,袁绍才能在短短数年之内,从一个渤海太守成长为北方霸主,田丰也因此被袁绍麾下的将士称为“河北谋主”。
第三阶段:积蓄实力,等待时机南下中原。
在平定公孙瓒后,袁绍集团达到鼎盛,但田丰并未因此骄傲自满,反而更加谨慎。
他向袁绍建议,在统一河北后,不宜立即南下攻打曹操,而是应该进行为期一到两年的休整:其一,在四州境内推行“屯田制”,组织士兵与百姓开垦荒地,储存粮草——田丰深知,战争的本质是后勤的较量,只有拥有充足的粮草,才能在长期战争中占据优势;其二,整顿军队,淘汰老弱病残,加强训练,同时招募北方的匈奴、乌桓等少数民族骑兵,充实骑兵部队,以应对曹操的“虎豹骑”;其三,派遣使者联络荆州的刘表、徐州的刘备,形成“三方夹击曹操”的态势,让曹操陷入多线作战的困境。
田丰的这一建议,充分体现了他“稳健求胜”的战略思想,也符合当时袁绍集团的实际情况——毕竟,袁绍大军刚刚经历了长达一年的灭公孙瓒之战,士兵疲惫,粮草消耗巨大,确实需要时间休整。
然而,田丰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一建议,成为他与袁绍矛盾激化的开端,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在平定公孙瓒后,袁绍集团内部关于“是否立即南下攻打曹操”的争论逐渐升温。
以审配、郭图为首的谋士,主张立即出兵讨伐曹操,他们的理由有三:其一,袁绍集团刚刚平定河北,士气正盛,“十万之众,良将千员”,而曹操当时仅有两万左右的兵力,实力远不如袁绍,此时进攻,必能一举获胜;其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占据主动,若不早日消灭,曹操必然会利用汉献帝的名义招揽天下人才,日后再想消灭将会更加困难;其三,袁绍出身“四世三公”,家族声望远胜于曹操,只要出兵讨伐曹操,天下诸侯必然会纷纷响应,形成“群起而攻之”的局面。
审配、郭图的建议,迎合了袁绍此时骄傲自满的心态。
在平定公孙瓒后,袁绍早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认为自己兵多将广,天下无人能敌,曹操不过是“阉宦之后”(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的大宦官),根本不配与自己抗衡。
因此,袁绍对审配、郭图的建议极为赞同,甚至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出兵事宜。
面对这一局面,田丰心急如焚,他深知曹操并非等闲之辈,若仓促出兵,必然会遭遇惨败。
于是,田丰多次在朝堂上向袁绍进言,坚决反对立即南下,他从“实力对比、时机选择、战术配合”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不宜立即出兵的理由。
从实力对比来看,田丰认为,袁绍集团虽然在兵力数量上占据优势,但在军队质量与后勤保障上,并不比曹操强。
其一,曹操的军队虽然人数较少,但大多是经历过多次战争的精锐,尤其是曹操的“虎豹骑”,战斗力极强,而袁绍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其中有不少是刚刚投降的公孙瓒旧部,忠诚度与战斗力都有待考验;其二,曹操占据的兖州、豫州,虽然面积不如袁绍的四州广阔,但这些地区经过曹操多年的治理,“百姓安居乐业,粮草充足”,而袁绍的四州刚刚经历战乱,百姓困苦,粮草储备并不充裕,若陷入持久战,袁绍必然会因粮草不足而陷入被动。
从时机选择来看,田丰认为,当时并非攻打曹操的最佳时机。
其一,袁绍集团刚刚经历长期战争,士兵疲惫,百姓困苦,需要时间休养生息,恢复国力,此时出兵,不仅会加重百姓负担,还可能导致士兵哗变;其二,曹操当时正与刘备在徐州交战——刘备在吕布被消灭后,投靠曹操,后因不满曹操的控制,趁机占据徐州,曹操为了平定刘备,亲自率领大军东征,许都空虚。
田丰认为,此时应该“坐山观虎斗”,让曹操与刘备互相消耗实力,待双方两败俱伤时,再出兵进攻,必能事半功倍。
从战术配合来看,田丰提出了“联合刘备、袭扰边境、以待时机”的策略。
其一,派遣使者前往徐州,与刘备结盟,许以“若击败曹操,便将豫州封给刘备”的承诺,让刘备在徐州牵制曹操的兵力;其二,派遣轻骑兵袭扰曹操的边境,破坏曹操的农业生产,让曹操陷入“粮草短缺”的困境;其三,在曹操与刘备交战疲惫、粮草短缺时,再集中全部兵力发动总攻,此时曹操必然无力抵抗,袁绍集团便可一举夺取中原。
田丰的建议,逻辑清晰,论据充分,是当时最为稳妥的策略,若袁绍能够采纳,官渡之战的结局或许会被改写。
然而,此时的袁绍早已听不进任何反对意见,他认为田丰的建议是“故意拖延战机,动摇军心”,甚至怀疑田丰与曹操暗中有联系。
审配、郭图等人见状,趁机向袁绍进谗言,郭图说:“田丰此人,素来刚愎自用,此前主公采纳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