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他招募乡勇,组建军队,聘请有作战经验的将领训练士兵,多次击退黄巾军的进攻,一度稳定了北海的局势。
更值得一提的是,孔融始终不忘传承文脉。
他在北海设立学校,聘请名儒郑玄等讲学,收录因战乱失学的子弟,为他们提供衣食和书籍。
他常说:
“乱世更需教化,若文脉断绝,国将不国。”
在他的推动下,北海虽处战乱之中,却形成了“弦歌不辍”的景象,许多学者慕名而来,使北海成为当时北方重要的文化据点。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绍之子袁谭率军围攻北海。
当时孔融麾下兵力不足千人,而袁谭大军有数万之众。
孔融亲自登上城楼指挥作战,他身先士卒,带头搬运守城物资,士兵们深受鼓舞,奋勇抵抗。
城内兵少粮尽时,士兵们只能以野菜充饥,甚至有人因饥饿而倒下,孔融却依旧凭几读书,谈笑自若,以此稳定军心。
他对左右说:
“袁谭虽势大,却师出无名,天道助顺,我们必能坚守到底。”
然而,实力的悬殊终究难以弥补。
在坚守数月后,北海城破,孔融趁夜突围,妻儿皆被袁谭所俘。
这场坚守虽以失败告终,却彰显了他“临危不乱”的士人风骨。
当时的名士王朗评价:
“孔北海守孤城,抗强敌,虽败犹荣,其志可嘉。”
建安元年,汉献帝迁都许昌,孔融被征召为将作大匠,后迁少府,成为朝廷重臣。
此时的曹操已迎奉天子,挟制朝政,孔融虽为曹操所召,却始终以汉室忠臣自居,与曹操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
曹操击败袁绍后,其子曹丕纳袁熙之妻甄氏为妾。
此事在当时看来有违伦理,孔融得知后,写信给曹操,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曹操起初不解其意,以为是自己未曾见过的典故,便询问出处,孔融答道:
“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这番话明里是调侃,实则暗讽曹操父子不顾伦理纲常,将他人之妻据为己有。
曹操何等精明,自然明白其中深意,心中颇为不满,但碍于孔融的声望,只得隐忍不发。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意在平定北方边疆,消除后患。
这本是有利于国家稳定的举措,孔融却上书嘲讽:
“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
他将曹操北征比作古代边疆部落的小摩擦,言语中充满不屑,无疑是在动摇军心。
曹操见奏后,怒不可遏,对身边人说:
“孔文举恃才傲物,竟敢如此无礼!”
但他仍未立刻发作,只是将这份不满记在心中。
更让曹操无法容忍的是,孔融多次在政治上与他针锋相对。
曹操为解决军粮短缺问题,颁布禁酒令,称“酒可亡国,昔夏桀、商纣皆因酒而亡”,试图通过禁酒节省粮食。
孔融却接连写下《难曹公表制禁酒书》,列举历代帝王饮酒成就功业的例子,如“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主张“酒何负于政哉”,言辞犀利,直指曹操借禁酒之名行专权之实。
他在文中写道:
“若因酒而罪,那么桀纣因女色亡国,何不禁婚姻?”
这番话让曹操颜面尽失,却又无从反驳。
孔融还曾建议“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试图削弱曹操的封邑势力,维护汉室中央集权。
当时曹操已被封为魏公,势力日益膨胀,孔融的这一建议无疑是直接挑战他的权威。
曹操召集谋士商议,郭嘉说:
“孔融虽有才,却不识时务,若不加以遏制,恐动摇人心。”
曹操深以为然,开始暗中收集孔融的言行,寻找除掉他的机会。
孔融的种种言行,在曹操眼中已成为阻碍其霸业的绊脚石。
但孔融是士林领袖,
“海内英俊皆信服之”,
他的府邸每日都有士人拜访,探讨时政、交流学问,其影响力不容忽视。
曹操碍于其声望,一直隐忍未发,暗中却在等待时机。
当时的尚书令荀彧曾劝孔融:
“曹公权重,先生若与之相争,恐难自保,何不稍作退让?”
孔融答道: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我身为汉臣,岂能屈从权臣?”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终于下定决心除掉孔融。
此时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权势稳固,而孔融仍在朝堂上直言不讳地批评曹操的政策,甚至公开反对曹操进位魏公。
曹操认为,若不除去孔融,必成后患。
他授意丞相军谋祭酒路粹诬告孔融,罪名有三:
一是“招合徒众,欲规不轨”,称孔融与祢衡等人结党,非议朝政,曾说“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