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夜猛攻敌军侧翼的外城。
外城守军猝不及防,很快便被攻破。文丑率军在外城站稳脚跟后,迅速切断了外城与主城之间的联系,使得主城的公孙瓒军无法救援。
公孙瓒麾下大将严纲见状,亲自率领部队前来争夺外城,文丑与严纲在城下展开激战,最终斩杀严纲,彻底巩固了外城的阵地。
此战后,公孙瓒的势力受到重创,再也无力与袁绍抗衡,为后来袁绍统一河北奠定了基础。
在平定河北的过程中,文丑不仅以勇武着称,更展现出一定的治军才能。
他统领的“先登营”是袁绍军中最精锐的骑兵部队,这支部队在他的训练下,形成了“进退有度,冲击如潮”的战术特点。
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文丑治军“严而不苛,赏罚分明”。
他对士兵的训练要求极为严格,每天都要进行骑射、冲锋等科目的训练,确保士兵保持良好的战斗力。
同时,他又非常关心士兵的生活,每当作战胜利后,都会将缴获的物资优先分给士兵,对于战死士兵的家属也会给予妥善安置。
因此,士兵们对他既敬畏又拥戴。
在那个士兵经常叛逃的乱世,文丑麾下的部队却始终保持着极高的凝聚力,这在当时是极为难得的。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最终击败公孙瓒,统一河北四州(冀州、青州、并州、幽州),成为当时天下实力最强的诸侯。
文丑因功被封为“都亭侯”,食邑三百户,与颜良一同成为袁绍麾下地位最高的武将之一。
此时的文丑正值壮年,不仅在军中威望极高,在河北百姓中也颇有声望,许多年轻人都以能加入他的部队为荣。
河北地区的稳定与繁荣,离不开文丑等将领的浴血奋战,他的名字在河北大地上几乎家喻户晓。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在统一河北后,实力达到顶峰,拥有数十万大军和广袤的土地,成为当时天下最具实力的诸侯。
此时,他将目光投向了南方的曹操,决定举兵南下,夺取天下,官渡之战的大幕由此拉开。
这场决定天下格局的战役,也成为文丑人生的最后舞台。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派遣颜良率军攻打白马(今河南滑县),拉开了官渡之战的序幕。
白马是曹操在黄河岸边的重要据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曹操采纳谋士荀攸的建议,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假装要攻打袁绍的后方,引诱袁绍分兵,然后亲自率军突袭白马。
颜良猝不及防,在乱军之中被杀。
颜良的战死让袁绍集团蒙受巨大损失,也让军中士气受到严重影响。
此时,文丑主动请缨,要求率军攻打曹操,为颜良报仇。
颜良与文丑共事多年,两人不仅是战场上的战友,更是私下里的好友,颜良的死让文丑悲痛不已。
袁绍批准了文丑的请求,让他与刘备一同率领五千骑兵追击曹操军。
袁绍此举一方面是为了挽回颓势,打击曹操的嚣张气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文丑是河北军中仅剩的能独当一面的猛将,只有他才能担此重任。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当时曹操在斩杀颜良后,深知自己兵力不足,无法与袁绍大军长期对峙,于是主动从白马撤退,向官渡方向转移。
文丑与刘备率领的骑兵很快追上了曹操的后卫部队。
曹操当时兵力不足,麾下只有六百余名骑兵,但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深知文丑军虽然精锐,但长途奔袭后已成疲兵,且急于为颜良报仇,必然会产生轻敌情绪。
于是曹操下令士兵放弃随身携带的辎重物资,包括粮草、衣物、钱财等,故意将这些东西丢弃在道路两旁,引诱文丑军抢夺,扰乱其阵型。
文丑的部队果然中计。
士兵们看到满地的粮草和财物,以为曹操军已经仓皇逃窜,失去了战斗力,纷纷下马抢夺物资。
一时间,原本整齐的军阵变得混乱不堪,士兵们为了争夺财物互相争抢,完全忘记了战场的危险。
就在此时,曹操下令发起突袭,六百余名骑兵如同尖刀般冲入文丑军中。
文丑虽然久经沙场,经验丰富,但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和混乱的局势,也难以迅速重整部队。
他大声呼喊,试图指挥士兵抵抗,但混乱中的士兵根本无法听到他的命令。
文丑只能亲自率军冲杀,希望能够稳住阵脚。
他奋勇杀敌,手中长枪接连挑落数名曹军士兵,但曹军骑兵源源不断地冲杀过来,文丑逐渐陷入重围。
在激战中,文丑的战马被流矢射中,将他掀翻在地。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名曹军将领趁机冲杀过来,文丑虽然奋力抵抗,但最终还是寡不敌众,被斩杀于阵前,年仅三十八岁。
文丑的战死对袁绍集团造成了沉重打击。
《后汉书·袁绍传》记载,文丑战死后,“河北军大震,绍军中皆流涕”。
失去了颜良、文丑两位核心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