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有次张布看到了,说:\"陛下太操劳了。\"他指着案上的竹简:\"这些不是文字,是百姓的日子,怎能不操劳?\"
永安七年的春天,孙休病倒了。
起初只是咳嗽,后来竟连下床都困难。太医束手无策,说陛下是积劳成疾。
他躺在病榻上,看着窗外抽芽的柳树,忽然想起虎林的日子,想起生母给他的那枚玉玦。
张布和丞相濮阳兴来看他,他拉着两人的手,气息微弱:\"朕怕是不行了...太子还小,你们要好好辅佐他。\"
太子孙湾才十岁,站在床边哭。孙休摸着儿子的头:\"记住,做君主,不用太聪明,只要记住...百姓的饭,比什么都重要。\"
他让人把养子孙綝叫来——这个当年在芦苇丛里捡来的孩子,如今已是羽林郎。
孙休看着他,眼神复杂:\"你...要护着弟弟,别学...别学当年的孙綝。\"
他说的是那个被处死的权臣,孙綝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臣谨记陛下教诲。\"
弥留之际,孙休忽然问:\"外面...是不是有白鱀豚的消息?\"
张布愣了一下,连忙说:\"江边的渔夫说,最近常看到白鱀豚,说是陛下仁德感动了江神。\"
孙休笑了,像个孩子:\"那就好...那就好...\"
永安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孙休驾崩,享年三十岁。
谥号景帝,葬在定陵。
下葬那天,建业的百姓自发地在路边摆上清水白烛,有老人哭着说:\"这样好的皇帝,怎么就走得这么早?\"
后来,西晋灭吴时,有个老兵还记得,景帝在位时,他家里的粮仓总是满的,孩子能去学堂读书。
城破那天,他抱着孙子躲在破庙里,说:\"当年景帝在时,可安稳了...\"
江水依旧滔滔不绝地向东流淌着,仿佛孙休的一生一般,平静而又波澜不惊。
他的人生道路并没有经历过惊涛骇浪般的起伏,但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道温润而独特的印记。
这道印记,就如同他当年在虎林江边偶然捡到的那枚鹅卵石一样。
那枚鹅卵石虽然并不耀眼夺目,但经过岁月的磨砺,却散发出一种最为温润的光泽。
这种光泽,既不张扬,也不刺眼,只是静静地存在着,给人一种宁静而安心的感觉。
孙休的一生或许也是如此,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他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属于他的痕迹。
他的存在,就像那枚鹅卵石一样,虽然平凡,却在岁月的洗礼中,展现出了最真实、最温润的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