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封接到命令后,迅速整顿军队,日夜兼程赶往孟达的驻地。
两人会合后,兵力大增,对上庸形成了强大的攻势。
上庸太守申耽见大势已去,为求自保,率众投降,并将妻室儿女和宗族成员送往成都当人质。
刘备为了安抚申耽,加授他为征北将军,仍兼任上庸太守,赐爵员乡侯;任命申耽的弟弟申仪为建信将军,兼任西城太守;刘封则因功升任副军将军,与孟达一起驻守上庸。
上庸地处蜀汉与曹魏的交界地带,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犹如蜀汉的北大门。
刘封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他到达上庸后,立刻投入到紧张的防御工作中。
他日夜坚守,不敢有丝毫懈怠。精心训练士兵,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修缮城池,加强防御工事;安抚百姓,稳定民心。
在他的努力下,上庸城固若金汤,曹魏军队不敢轻易进犯。
刘封也因此声名远扬,成为了蜀汉北方防线的重要守护者。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
同年七月,蜀汉前将军关羽发动襄樊之战。
关羽是蜀汉的一员猛将,素有“万人敌”之称。
他命南郡太守糜芳驻守江陵,将军傅士仁驻守公安,自己亲率大军进攻樊城和襄阳,围困魏将曹仁。
在战场上,关羽势如破竹,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
曹魏朝野震动,曹操甚至一度产生了迁都以避其锋芒的想法。
但随着战事的推进,关羽的兵力逐渐吃紧,荆州后方也愈发空虚。
东吴孙权觊觎荆州已久,见此机会,决定与曹魏联合,共同对付关羽。
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
而此时的关羽,在前线与曹军激战正酣,对后方的危机浑然不觉。
为了缓解压力,关羽多次派人向驻守在上庸的刘封、孟达紧急求援,希望他们能出兵相助,共同对抗曹军。
刘封接到关羽的求援书信后,内心陷入了极度的矛盾之中。
一方面,他深知关羽是蜀汉的大将,荆州的安危关系到蜀汉的兴衰,出兵救援关羽是大义所在;另一方面,他所镇守的上庸城刚刚归附,人心不稳,境内百姓尚未完全归附蜀汉,若此时贸然出兵,恐上庸城难以坚守,一旦上庸有失,不仅会危及蜀汉的北方防线,自己也将难辞其咎。
刘封召集孟达等将领商议此事,孟达本就与刘封存在一些矛盾,他担心出兵救援关羽会影响自己的利益,而且他对关羽也心存不满,认为关羽平时对他们这些将领态度傲慢。
于是,孟达极力反对出兵救援关羽,他向刘封进言:“上庸新附,人心未定,若轻动大军,恐生变故。关羽虽勇,但荆州城固,未必不能坚守。”
刘封在孟达的影响下,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为由,拒绝了关羽的求援请求。
刘封的这一决定,成为了他命运的转折点,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同年十月,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糜芳与傅士仁不战而降,荆州瞬间落入东吴之手。
关羽得知荆州有失,腹背受敌,只得退守麦城。
十二月,关羽在突围途中,被东吴军队擒获并斩杀,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刘备得知关羽兵败被杀,刘封、孟达又拒不出兵救援,对两人怀恨在心。
他没想到,自己寄予厚望的养子刘封,竟然会在关键时刻做出这样的决定,不仅导致了关羽的惨死,还让蜀汉失去了荆州这一战略要地,蜀汉的实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而此时,刘封与孟达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刘封自恃武艺高强,又是刘备养子,平日里对孟达多有轻视。
他常常在军事决策上独断专行,不听取孟达的意见,甚至抢走了孟达的仪仗队,这让孟达对刘封极为不满。
孟达既担心刘备追究他不援助关羽的罪责,又对刘封的欺凌忍无可忍,于是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背叛蜀汉,投降曹魏。
孟达投降曹魏后,被曹丕任命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兼任新城郡太守,备受曹丕的宠信。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派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与孟达一起进攻驻守在上庸的刘封。
孟达为了立功,积极策划对刘封的攻势,还写信劝降刘封。
在劝降信中,孟达言辞恳切,他分析了刘封的处境,指出刘封并非刘备亲生之子,如今刘备已立刘禅为太子,刘封在蜀汉的地位日益尴尬,将来很难有出头之日。
而且此次曹魏大军压境,刘封若继续坚守,必将兵败身死;若投降曹魏,不仅可以保住性命,还能恢复寇姓,继承祖上罗侯的封爵,享受荣华富贵。
刘封看完孟达的劝降信后,内心十分纠结。
他想起自己多年来跟随刘备南征北战,立下无数战功,对刘备忠心耿耿,如今却被昔日的战友背叛,还要面临曹魏的进攻,心中满是悲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