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死于马陵,任尚败于冀北,皆因轻敌冒进。愿都督三思!\"
夏侯惇拂袖而起:\"护军但守辎重,破贼之事,不劳君忧!\"
夏侯惇率两万步骑追击二十里,果入埋伏。
刘备令关羽、张飞率伏兵从两侧杀出,以火攻阻断退路,曹军顿时大乱。
夏侯惇左冲右突,不得脱身,士卒死者相枕藉。
危急时刻,李典一面命部将乐进固守辎重营,一面亲率五千精骑绕道博望坡东侧,从刘备军背后突击。
据《资治通鉴》记载,李典\"执槊当先,呼声震野,连破敌阵三重\",最终与夏侯惇部会合,且战且退,直至黄昏方脱离险境。
此役曹军折损七八千人,唯李典所部伤亡不足百,曹操闻之,特遣使赐李典\"黄金五百斤,绢千匹\",并手书曰:\"博望之败,非战之罪,卿临危不乱,真良将也。\"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西征汉中,孙权趁机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
此时合肥守军仅七千,主将为张辽、乐进、李典,而三人素存芥蒂——张辽本为吕布旧部,曾于兖州之战中射杀李典族弟李祢;乐进则因李典\"儒将\"身份屡加轻视,三人\"每会议,言语多相忤\"。
曹操临行前密函护军薛悌,曰:\"若孙权至,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张辽持函犹豫,深知与李典不和,恐难协同。
李典察其神色,慨然曰:\"典尝闻‘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昔蔺相如屈身于廉颇,只为赵国安危。今贼寇入境,正我等效死之时,岂可为私怨误国家大事!\"
遂主动向张辽请战:\"愿听将军调度,虽死无恨!\"
张辽动容,执其手曰:\"曼成高义,辽不如也!\"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孙权军抵合肥城下。
张辽、李典趁其立足未稳,率八百死士夜袭。
李典亲率二百锐卒为前锋,手持改良版\"神臂弓\",于距吴军大营百步外齐射,瞬间撕开缺口。
史载李典\"箭无虚发,所中皆披甲要害\",连杀吴军都尉三人。
张辽率军紧随其后,直扑孙权麾盖,李典则分兵攻击吴军两翼,令其首尾不能相顾。
混战中,李典见孙权躲入高坡,急呼:\"贼帅在此!\"
士卒奋勇向前,几乎生擒孙权。
此役从凌晨战至正午,吴军\"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孙权被迫退至濡须口,长叹:\"张辽、李典,真天人也!\"
合肥之战后,张辽亲至李典营中致谢,置酒言欢。
乐进亦惭其往日倨傲,遣使送铠甲马匹。
李典皆笑而受之,曰:\"吾三人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今日破贼,皆明公威德,岂谋一人之功?\"
曹操闻之,欣然作《三将令》,赞其\"义忘私隙,古之罕有\",并擢升李典为破虏将军,假节钺。
李典治兵,迥异于曹魏其他将领。
他在军中设立\"崇文堂\",每月朔望邀儒者讲学,亲率将校听讲。
据《魏略》记载,其部\"行伍之间,常闻诵读之声\",士卒皆能背诵《孝经》《军谶》。
遇有伤亡士卒,李典必亲至灵前祭奠,手书祭文,以儒家礼制厚葬。
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之战后,李典收容流民万余人,于汝南设立\"屯田学舍\",使耕战之士亦能读书识字,时人称其部为\"儒军\"。
建安十年(205年),李典做出惊人之举——请求将家族部曲及治下百姓一万三千余人迁徙至邺城。
此举看似\"自断根基\",实则蕴含深远考量。
时曹操正着力削弱地方豪强,李典此举既表忠诚,又避免家族卷入兖州士族与曹氏的潜在冲突。
曹操大喜,亲至邺城东门迎接李氏族人,执李典手曰:\"卿此举,胜十万雄兵远矣!\"迁徙过程中,有族老埋怨\"背井离乡\",
李典耐心解释:\"方今天下未定,我等若拥兵据郡,难免遭猜忌。今举族归附,上可报明公之恩,下可保宗族之安,何乐而不为?\"
其深明大义如此。
李典虽为武人,却与孔融、王粲等名士往来密切。
孔融曾作《李曼成赞》,称其\"武能安邦,文能经世,吾未见其比也\"。
王粲在《英雄记》中记载,李典驻军许昌时,常于府邸举办诗会,\"酒酣耳热之际,辄援琴鼓《广陵散》,音节清越,闻者忘俗\"。这种跨界交往,在重武轻文的曹魏阵营中独树一帜。
建安二十年(215年)冬,合肥之战硝烟未散,李典突染重疾。
据《华佗别传》记载,其症状为\"胸膈痞闷,咳血不止\",疑似肺疾。
曹操闻讯,急遣华佗弟子樊阿前往诊治,然回天乏术。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春,李典病逝于合肥军中,时年三十六岁。
临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