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友临邛县令王吉的邀请下,司马相如前往临邛。
临邛首富卓王孙听闻县令有贵客到访,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在家中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
卓府张灯结彩,宾客们身着华丽的服饰,佩戴着珍贵的珠宝,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庭院。
司马相如抱着绿绮琴赴宴,席间,他弹奏了一曲《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
琴声悠扬动听,歌词大胆热烈,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躲在帘后偷听的卓文君,被这美妙的琴声和深情的歌词深深打动。
卓文君容貌秀丽,才华出众,对文学艺术有着独特的见解。
她对司马相如的才华和风采一见倾心,当晚,二人便相约私奔。
回到成都,卓文君看到司马相如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但她并未因此而抱怨,反而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为了维持生计,卓文君提议回到临邛,开一家酒肆。
于是,卓文君当垆卖酒,她身着朴素的衣衫,站在酒肆前,热情地招呼着顾客;司马相如则穿着犊鼻裈,与伙计们一起洗刷酒具,忙得不亦乐乎。
他们的举动在临邛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卓王孙觉得颜面尽失,发誓不再理会女儿。
但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并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艰苦的生活中相互扶持,感情愈发深厚。
卓王孙终究心疼女儿,不忍心看着她受苦,最终还是分给卓文君一份丰厚的家产,让他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司马相如也得以重新专注于辞赋创作,他的家中堆满了竹简,每天都沉浸在创作的世界里。
清晨,阳光洒在书桌上,他便开始构思新的作品;夜晚,在烛光的陪伴下,他奋笔疾书,将心中的想法一一记录下来。
汉武帝即位后,对文学艺术的热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一次,他偶然读到《子虚赋》,被赋中的文采和气势所震撼,不禁感叹道:“可惜我不能与作者生于同一时代!”
这时,担任狗监的蜀人杨得意告诉汉武帝,此赋的作者正是自己的同乡司马相如。
汉武帝大喜,立即召见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进宫后,对汉武帝说:“《子虚赋》写的只是诸侯之事,不足为道,臣愿为陛下创作一篇描绘天子游猎的赋。”
于是,司马相如写下了着名的《上林赋》。
在赋中,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华丽的辞藻,描绘了上林苑的壮丽景色和天子游猎的盛大场面。
从雄伟的山川河流到灵动的飞禽走兽,从宏伟的宫殿楼阁到热闹的歌舞宴乐,无不栩栩如生,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猎。乘镂象,六玉虬,拖蜺旌,靡云旗,前皮轩,后道游。孙叔奉辔,卫公参乘,扈从横行,出乎四校之中。鼓严簿,纵猎者,河江为阹,泰山为橹,车骑雷起,殷天动地,先后陆离,离散别追。淫淫裔裔,缘陵流泽,云布雨施。生貔豹,搏豺狼,手熊罴,足壄羊,蒙鹖苏,绔白虎,被班文,跨壄马,凌三嵕之危,下碛历之坻。径峻赴险,越壑厉水。椎蜚廉,弄獬豸,格虾蛤,鋋猛氏,羂騕褭,射封豕。箭不苟害,解脰陷脑,弓不虚发,应声而倒。”
赋的结尾,司马相如委婉地劝谏汉武帝要节俭,不要过度沉迷于享乐,体现了他作为臣子的忠诚与担当。
汉武帝对《上林赋》赞不绝口,当即任命司马相如为郎官。
建元六年,汉武帝派中郎将唐蒙出使巴蜀,开通夜郎道。
唐蒙征发巴、蜀二郡的大量士卒,在施工过程中,又用战时法规处死了大帅,这一举措引起了巴蜀百姓的恐慌和反抗。
汉武帝得知后,派司马相如前往安抚。司马相如抵达巴蜀后,写下了《喻巴蜀檄》,向百姓说明唐蒙的行为并非朝廷本意,朝廷的目的是为了开辟西南边疆,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檄文中,司马相如言辞恳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安抚了巴蜀百姓的情绪,平息了这场风波。
司马相如回到长安后,向汉武帝汇报了巴蜀的情况,并建议开通西南夷。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司马相如为中郎将,持节出使西南夷。
司马相如再次来到蜀地,受到了蜀郡太守及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
卓王孙和临邛的父老们也来到他的门下,献上牛羊美酒,表达对他的敬意。
司马相如顺利平定了西夷,邛、筰、厓、駹、斯榆等地的君长纷纷请求成为汉朝的内臣。
他拆除了旧有的关隘,扩大了边关,使汉朝的西疆直达沫水和若水,南疆到达牂柯,并开通了灵关道。
回到长安后,司马相如向汉武帝汇报了出使的成果,汉武帝龙颜大悦。
然而,蜀地的一些老者和朝廷中的大臣对开通西南夷表示反对,认为此举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司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