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季,蒙恬统领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北方进发。
他深知匈奴骑兵机动性强,善于突袭和游击作战,于是制定了稳扎稳打的战略。
秦军先是在河套地区集结,对匈奴的兵力部署和活动规律进行了详细侦查。
在摸清情况后,蒙恬果断下令发起进攻,秦军如猛虎下山般冲向匈奴营地,一时间,喊杀声震天,刀光剑影闪烁。
匈奴军队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纷纷逃窜。
蒙恬率领秦军乘胜追击,一举扫除了河套地区的全部匈奴,匈奴残部被迫渡河而逃。
然而,蒙恬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断定遭遇挫败的匈奴必不甘心失败,肯定还会组织反扑。
于是,在次年,他再次率领秦军追至贺兰山脉。
此时,正在集结兵力的匈奴单于万万没想到秦军会如此迅速地追来,顿时乱了阵脚。
蒙恬抓住战机,指挥秦军发起猛烈攻击,匈奴军队再次遭受重创,单于无奈之下,只能率领残部北撤七百余里。
至此,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驻扎北方,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戍边工作。
他北击匈奴的壮举,不仅制止了匈奴的掠夺,还把内蒙的河套地区永久归入了中国版图。
在这期间,许多匈奴人迁入中原,与秦人共同居住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大融合。
蒙恬也因此威震匈奴,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
在击退匈奴后,蒙恬深知仅靠军事打击并不能彻底解决匈奴问题,必须建立起坚固的防御工事,才能长久地保卫边疆。
于是,他向秦始皇提议修筑长城,将原有的燕、赵长城和秦国长城连接为一体,并加以修缮和加固。
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由蒙恬主持修筑长城。
修筑长城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蒙恬亲自带领军队和百姓,风餐露宿,日夜劳作。
他们开山取石,烧制城砖,沿着山脉和险要之地,一步步地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一万多里,宛如一条巨龙蜿蜒在北方的土地上。
在修筑过程中,蒙恬充分利用了地形地势,设置了许多要塞和烽火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一旦匈奴来袭,烽火台便会燃起狼烟,秦军可以迅速做出反应,进行防御和反击。
长城的修筑,极大地遏制了匈奴的南进。
匈奴骑兵虽然机动性强,但面对长城这样坚固的防线,也只能望而却步。
它不仅保护了中原地区的百姓免受匈奴的侵扰,也为秦朝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同时,长城的修建也促进了长城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的融合和统一。
蒙恬所主持修筑的长城,成为了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除了修筑长城,蒙恬还认识到了修路的重要性。
为了加强秦朝的国防,方便军队的调动和物资的运输,他向秦始皇提议修建一条从咸阳通往北方边境的宽阔直道。
秦始皇批准了这个提议,并命蒙恬负责修建秦直道。
秦直道工程同样艰巨,它全长约900公里,从咸阳经云阳,沿子午岭北行,穿越今正宁、合水、华池等县直达九原。
蒙恬带领三十万大军,克服了重重困难,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这条伟大的道路。
秦直道的设计巧妙,它充分利用了陕甘交界处的子午岭以及陕北、陇东及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貌,建成了中国古代唯一沿山脊和高地选线的国家级交通大道。
直道最宽处达60米,一般也有20米,路面坚实平整,车马可以快速通行。
秦直道的建成,对于加强秦朝的国防和促进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使得秦朝的军队能够迅速地抵达北方边境,应对匈奴的侵扰;同时,也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北方边疆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和融合。
秦直道被誉为“千古第一道”,是世界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它见证了蒙恬的卓越才能和秦朝的强大国力。
蒙恬在北方戍边期间,不仅致力于军事防御和工程建设,还积极发展当地经济。
他发动三万多名罪犯垦荒,组织百姓进行农业生产,使得边疆地区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加强了后备力量的储备,减轻了中央政府的负担。
同时,他还与公子扶苏一起,关注民生疾苦,曾共同上书秦始皇,希望通过合理安排人力以减轻徭役,但他们的建议并未被秦始皇采纳。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出游期间突然重病,他深知自己大限将至,便拟写遗旨,让公子扶苏安排后事,显然是要传位于扶苏。
然而,这一遗旨却被赵高盯上了。
赵高,这个中国历史上首位站到权利最高点的宦官,一直以来都惧怕蒙氏兄弟和公子扶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