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秦月和谭梦秋送回李氏医学院后,吕诚的身影便自喧闹的校园中悄然淡去。
下一刻。
他已无声无息地出现在淮安总部大厦深处的尖端实验室门前。
虹膜、声纹、指纹三重验证通过。
厚重的合金门滑开,露出内部广阔的空间。
实验室里弥漫着微弱的臭氧味以及某种高频能量场特有的嗡鸣。
场地中央。
一个圆柱形的透明隔离舱静静矗立。
柔和的白光从顶部投下,照亮了悬浮在舱内的那件造物。
那是一个造型极简的暗色金属手环。
手环表面并不光滑。
而是覆盖着一种肉眼难以察觉的细微鳞状结构,如同某种活物的皮肤,在光线下流淌着仿佛能吸收一切光线的深邃暗芒。
实验室一侧。
全息屏幕上正以惊人的度刷新着无数复杂的数据和分子结构模拟图。
几名技术人员正紧张地操作着控制台,额角渗着细密的汗珠。
而站在他们中间。
主导着这一切的,是一位头花白,身形清瘦的老者。
李振声教授。
李氏家族硕果仅存的几位真正专注于学术、远离权力倾轧的顶尖学者之一。
浮岛生物材料学与纳米工程学当之无愧的泰斗。
淮安整合了李氏的技术遗产和那些特殊材料后,就雄心勃勃地启动了这项终极单兵装备计划。
然而。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那些奇异金属材料,其原子结构稳定性与能量亲和度远现有认知。
浮岛现有的纳米编程技术、能量导流理论,在这些材料面前显得如此拙劣和落后。
融合、塑形、能量回路蚀刻
每一个环节都遭遇了无法想象的技术壁垒。
项目一度陷入僵局。
甚至面临彻底失败的风险。
最终。
在吕诚的推荐下。
淮安还是请来了这位早已不过问家族事务、醉心于学术的李振声教授。
李振声并未带来什么惊天动地的全新理论。
他只是以一种近乎苛刻的严谨和远时代的洞察力,重新审视那些被视作不可能逾越的障碍。
他修正了关键的结构模型。
提出了一种基于生物神经元网络灵感的全新算法。
甚至亲自设计了一套利用吕诚自身血液细胞作为生物模板,来诱导特殊材料进行自适应重构的大胆方案。
正是这些看似微调,却直指核心的改动。
硬生生在一片技术荒漠中,开辟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也让已然风雨飘摇的李氏,凭借这份功绩,在新秩序中赢得了一丝宝贵的喘息之机。
此刻。
李振声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上一段能量传导模拟序列。
他的眼神炽热。
完全沉浸在那精妙绝伦的技术世界里,甚至没有注意到吕诚的到来。
吕诚没有打扰他。
只是静静地看着,等待着。
直到那段复杂的模拟运行完毕,屏幕上的数据趋于稳定,李振声才长长舒了一口气,抬手揉了揉胀的太阳穴。
他转过身,这才看到站在不远处的吕诚。
“陆先生。”
尽管吕诚已公布真名。
但许多人仍习惯性地使用陆杰这个称呼。
他使用了不到两年的名字,却成了某些人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
“李教授,辛苦了。”
吕诚走上前,目光再次投向隔离舱中的手环:“看来,我们成功了。”
“成功?”
李振声花白的眉毛挑动了一下。
他脸上露出一丝科学家特有的审慎与骄傲表情:“只能说,它达到了理论设计目标的基准线。
一件工具的成功与否,最终要看使用者如何驾驭它。”
他走到控制台前,调出了一份极其复杂的设计蓝图:“基于您的血液样本和能量特性进行的最终调校已经完成。”
李振声的手指划过蓝图上几个关键节点。
“它的核心是一种【活性记忆纳米金属】,核心能力是【能量转化】与【物质重构】。”
“它能吸收、解析几乎所有形式的能量,动能、热能、电磁能,甚至将部分凡能量转化为自我复制和变化的动力。”
“同时,内置扫描系统与数据库允许它在能量充足时,快分解、解析周围特定范围内的金属,打碎其原子结构,同化为自身的纳米单元储备。”
吕诚静静听着。
他眼中金芒微闪,已理解其原理。
这是一套几乎能无限修复,并借助外界能量与物质不断强化的活体装甲。
“不仅如此。”
李振声切换蓝图,展示出内部集成的神经网络和庞大数据库:“它搭载了强人工智能ai,载入了几乎无限的战术道具与武器数据库。”
“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