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工作和你还挺对口。”江宁对杨明笑道,“以后出书了,记得给我们寄几本。”
“肯定的,真有那一天,第一个就寄给你们。”杨明有些激动,脸都微微泛红。
当初王娟那件事,还是江宁顺道拉他一起去看情况,也算是阴差阳错。想到这,他抬眼看向江宁,眼神里满是感激:“回去了咱们一定要保持联系。”
王娟闻言放下筷子,唇角也弯了弯:“是啊,以后也要常联系。”
说着从布袋里取出个小本子,认真写下地址,拿给他和杨盼儿,“这是我家的地址,可以写信,你们要是去山市了,一定要来找我。”
杨明也一样,把自己的通讯地址都写了递给他俩。
江宁接了过来,又有些八卦的看了王娟和杨明一眼,这俩经常凑在一起讨论文章、一起投稿,平时关系也好,他还以为会成一对。
如今要各奔东西了,两人却没有一点离别的愁苦,看来还真是知己。
一旁的杨盼儿安静的听着,羡慕的看着他们,她来乡下已经三年了,回城是没希望,乡下日子难熬,但嫁人又无异于跳进另一个火坑。
好在现在有了转机,江宁给她找了点绣活干,上个月单单绣帕子她就拿了18块钱,也算是有条出路。
她把那些钱藏在铁皮盒子里,每次下工回去,就看一眼,疲惫的身体都仿佛轻松了些。
羡慕别人也没用,那是人家的运道
想到这,杨盼儿举起茶杯,将那些复杂的情绪压下,她文静秀气的脸上漾着浅笑:“咱们以茶代酒,来,干一杯!祝你们一路顺风,前程似锦!”
江宁也举起茶杯响应:“对,祝你俩一路顺风!祝我们都越来越好!”
“干杯!!”
四只茶杯轻轻相碰,发出清脆的响声,杨盼儿的茶杯晃得有些厉害,王娟伸手扶了下她的手腕。
有些敬佩的看了眼这个才比自己大一岁,却已经下乡三年的姑娘。
“谢谢,”她真诚地说道,目光落在杨盼儿指尖那些细小的针眼上,心里泛起一丝酸楚,
“你绣的那些都很好看,牡丹就跟真的一样,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虽然自己父亲位高权重,但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帮,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私下找杨盼儿买了几块绣花手帕。
正好送给家里的几个婶子当礼物,也算是对她手艺的支持,其他的她也没有更多的余力。
杨明也一脸诚恳得夸赞道:“是啊,你这手艺不管搁在哪儿都绝对吃香!等我回去了,要是能找到这方面的书,到时候一定给你寄过来。”
“那谢谢了!”
杨盼儿被几人夸得有些不好意思,却还是落落大方跟大家又碰了一杯茶水。
这时伙计端着热气腾腾的菜上来了,酱香浓郁的红烧肉、金黄酥脆的锅包肉、清爽的拍黄瓜。
几人都有些饿了,便暂时停下话题动起了筷子,吃到后半程,就聊到知青点的近况。
原本14人的知青点,如今只剩下7人。特别是杨明作为知青点的老大哥也要回城了,对剩下的人刺激很大。
男知青们学习的劲头空前高涨,每天干完一天的农活,还要挑灯夜读,看的书也杂,有《电工基础》、《机械原理》这类技术书籍。
也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文学作品,大家都尝试着给报社投稿,前几天王文也收到了第一笔稿费。
女知青这边只剩下杨盼儿、陈萍和许慧。最让人意外的是许慧——过年回了一次家,彻底觉得回城无望,不知怎么认识了一个肉联厂的工人。
天天擦脂抹粉的,打扮得比城里的姑娘还光鲜,下地干活又总是找借口溜号,要不就说身子不舒服,经常跑镇上来。
自从上次许慧向他表露心意后,为避嫌就没再关注过她,他有些诧异的问:“她不是一直跟你绣帕子吗?”
杨盼儿轻叹了一声:“那绣活她不怎么感兴趣,早就不碰那些针线了。对方是正式的工人,我见过一回,不太靠谱。”
说着带着几分惋惜,“劝过她好几回了,可她非得说,人家是吃商品粮的,嫁谁不是嫁,过日子都一样。”
王娟点头附和:“我也劝过,跟她举了村里的例子,没用。”
杨明补充道:“李村长前天还找我说过这事,村里好几个婶子都看见她和人家在街上拉拉扯扯的,让她注意影响。
我说了她又说那些婶子一天就知道嚼舌根。”
杨盼儿有些欲言又止,想让江宁帮忙打听下那男方的底细,犹豫了几秒,终究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江宁看她样子,就知道她想说什么,迟疑了下,那么多人都能看出问题,许慧又怎么可能心里没数?
旁人插手上前点破,说不定反而招来责怪,算了,还是别多事。
又问起杨盼儿她自己最近的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