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六月,朱温令部将丁会代李罕之为昭义军节度使,任李罕之为河阳节度使。
李罕之走至怀州,在驿舍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李罕之降晋之时,曾挑选部下精兵百人献给晋王,杨师厚便在其中。
杨师厚在晋军时并无名气,后因犯罪逃奔梁军,却被梁太祖朱温慧眼相中,任为宣武军押衙、曹州刺史。
唐天复二年,杨师厚跟随朱温到凤翔岐下迎接昭宗回銮长安。
李茂贞以劲兵出战阻击,被杨师厚打败,由此兵威初显,武功乍现。
天复三年,王师范据青州反叛,杨师厚领兵东征。
淮南节度使杨行密部将王茂章当时已为世之名将,率两万部众支援王师范,兵锋极盛。
杨师厚毫无畏惧,率部众迎头痛击,追至辅唐县,杀敌数百,被授予齐州刺史。
其后杨师厚攻青州,屯临朐,取密州,战临朐,设伏圣王山,杀敌万余,擒都将八十人,俘王师范之弟王师克。
莱州刺史派兵五千救援青州,亦被杨师厚几乎全歼。
王师范见大势已去,派副使李嗣业及弟王师悦向杨师厚请求投降。
自此淄青并入朱温势力范围,为其篡唐自立张本。
由是朱温加封杨师厚为检校司徒、武宁节度使,诸军行营马步都指挥使,倚为梁柱。
唐天佑二年八月,山南东道节度使赵匡凝势力大增,欲与朱梁争锋。
朱温为防患于未然,令武宁节度使杨师厚统军征伐。
杨师厚奉命而进,连战连胜,陆续攻取襄、唐、邓、复、郢、随、均、房八州。
朱温扎营汉江北岸,令杨师厚在襄阳阴谷口作浮桥,领兵渡过汉水。
赵匡凝列阵于汉水岸边迎战,数日便被杨师厚击败,退回襄阳,沿汉水投奔江陵。
杨师厚复引得胜之兵猛攻江陵,旬日即克,荆南牙将王建武投降,自此朱温尽有荆襄之地。
杨师厚复又攻取荆州,被授襄州节度使。
朱温篡唐为帝,杨师厚加授山南东道节度使,加检校太保、同平章事,封弘农郡王,兼潞州行营都招讨使。
不久忠武节度使刘知俊叛后梁,投靠岐王李茂贞,引军占据长安。
杨师厚督师进讨,在潼关活捉刘知俊弟刘知浣廷。
刘知俊西逃凤翔,杨师厚进击长安,从西门攻入。
晋主李存勖为策应刘知俊,率部将周德威、丁会、符存审等引兵南下,进攻后梁晋州。
杨师厚率军往援,突破蒙坑险地,遂解晋州之围。
乾化元年正月,王景仁败于柏乡,晋军乘胜包围邢州,掠夺魏博,南到黎阳。
杨师厚受诏,领兵屯守卫州。
先败晋军于魏州,复渡漳河追袭,遂解邢州之围。
朱温今番举倾国数十万大军以战,且是御驾亲征,却败于晋国五千骑兵,故此朱温听闻败讯,只有“猪血淋头”
以对,对杨师厚更无谴责之语。
闪回结束,书归正文。
梁主既然病重呕血,不能再战,只得还师回朝。
因天子不能乘马坐轿,只卧于软舆行进,故此十数万大军只得一路歇歇停停,直到乾化二年五月六日,这才返回洛阳。
五月十五日,朱温卧于洛阳行宫,病情越沉重,乃唤集近臣,悲伤说道:孤自起兵以来,苦心经营三十年,天下无有敌手。
不料太原余孽竟能死灰复燃,猖狂如此!
李存勖志向非小,上天欲夺我余年,诸子又皆非其敌,我将死无葬身之地矣。
边诉边哭,竟至流涕失声,昏死过去。
近臣失声呼叫,一面遣使急传御医。
过了半晌,梁主渐渐苏醒,御医急忙诊脉用药,病情稍稍缓解。
朱温病重之余,自知余日无多,于是想起册立后嗣大事。
思来想去,知道自己诸子不能成用,只有养子朱友文尚可成器,因此决定传位此子。
因朱友文今于汴梁开封留守,恐若派人传来必遭诸位亲子所害,于是将朱友文妻子王氏传至,悄悄将传国玉玺交付其手,令其潜离洛阳,到东都开封去召回朱友文。
复又对近侍敬翔说道:可授皇子朱友珪一郡,催其上任。
未料当时朱友珪之妻张氏在旁得闻,急归告其夫:皇帝命王氏至东京召朱友文继位,你要大祸临头矣!
朱友珪大惊,遂密至左龙虎军,与统军韩勍商议。
韩勍夜领牙兵五百人随朱友珪入宫,斩关入万春门,至梁帝寝宫。
朱温坐起大喊,复绕殿内柱子躲避半天,筋疲力尽倒在床上。
朱友珪亲吏冯廷谔以剑刺帝腹,肠胃流出,于是驾崩,终年六十一岁。
朱友珪以蚊帐被褥包裹帝尸,埋于寝室卧下,秘不丧,拿出府库钱财大赏群臣各军。
又派丁昭浦假传诏书到东都开封,杀害朱友文。
复以天子名义召集文武众臣,当殿宣布伪作遗诏:朕创业三十余年,为帝六载,仗诸卿努力,以图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