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自负,对众说道:米志诚以十分之弓,不及朱瑾一分之槊;朱瑾以十分之槊,又不及我安仁义一分之弓。
于是出城交战,果然引弓而射,箭无虚,射杀吴军多将。
王茂章等畏惧,不敢接近,安仁义乃引军离开润州,据守广陵。
杨行密爱惜其勇,复念旧情,又想招降。
安仁义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王茂章等恐其投降后复为吴王宠信,于是乘其懈怠,挖地道入城,捉住安仁义,斩于广陵,振旅还师。
自此两员上将叛亡,吴王军力便衰。
天佑二年,杨行密犹念朝廷勤王除贼密旨,再次兵北上,派部将刘存溯江西攻鄂州。
刘存引领步骑舟师,水陆齐头并进西行,不一日到达江夏之地,兵围鄂州,下令焚烧城池。
城中梁军渐渐不支,城门开处,便欲要突围而出。
吴军众将见状,纷纷请令赶快攻击。
刘存说道:此时城内大半为朱全忠部下汴州之军,并无死守之志,皆欲北奔故乡。
我若拼力攻击,其必复入城内死守。
不如使敌人离城而去,则城池可取。
于是网开一面,使梁军自走。
俄而城门大开,汴军一拥而出,果然四散而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存不令追杀逃兵,只管趁机夺城。
是日果然城陷,执拿武昌军节度留后使杜洪,及鄂州守将曹延祚,押送吴王,穷斩其余部众。
吴王杨行密见到杜洪,责问道:尔占据鄂州,屡杀朝廷信使,又随同朱全忠逆贼弑主,与孤为仇。
我军还时,复为逆贼断后抗拒勤王之兵,今既被擒,预定何如取舍?
杜洪再拜谢道:大王不必多言,人为知己者死,某不忍有负朱公。
杨行密愠怒,遂命将杜洪与曹延祚皆斩于扬州市曹。
刘存既占鄂州,吴王便命其为留守节度使,待命北进。
此年九月,朱全忠大军南下,命部将杨师厚攻破襄州,荆襄节度使赵匡凝奔归杨行密。
襄阳既失,汴州梁军威势大壮,吴军北上计划顿阻,宣告破产。
杨行密闻报大忧,因而得疾,挨至十一月去世,时年仅五十四岁。
唐帝闻知,乃下诏赠谥号为吴武忠王,使其长子杨渥继立。
赵匡凝见杨行密已死,自己虽然客居扬州,但对杨渥并不礼貌,吴国诸将皆厌恶之。
杨渥举行宴会时,因喜吃青梅,赵匡凝则笑道:此物切勿多食,易小儿热。
淮南诸将谓此言是对杨渥大辱,皆怀不忿之心。
杨渥也怒,即命将其迁往海陵。
杨行密死后,吴国北上勤王之事便成虚话。
其后鄂州亦被武安军节度使马殷攻取,吴国留守使刘存被杀,则刘渥更无北伐之力。
字幕:马殷,字霸图,许州鄢陵人。
马殷早年家中困苦,以木匠为业,却常自称是伏波将军马援之后。
唐中和四年秦宗权据蔡州叛乱,马殷应募从军,成为忠武决胜指挥使孙儒部下,很快便以勇武闻名军中。
景福元年,孙儒战败被杀,部众大都投靠杨行密,惟刘建锋、马殷不降,收拢残部七千人,南下前往洪州。
刘建锋被推举为主帅,马殷为先锋指挥使,行军司马张佶为谋主。
三人到达江西之时,兵马已达十万。
乾宁元年,刘建锋进入潭州醴陵。
潭州刺史邓处讷派邵州指挥使蒋勋、邓继崇驻守龙回关,以为防备。
马殷遣使劝降蒋勋,刘建锋则命人穿上邵州军衣甲,冒打旗帜,前往潭州。
潭州守军不备,开门应纳。
刘建锋遂斩杀邓处讷,自称武安军留后。
次年,唐昭宗任命刘建锋为武安军节度使,马殷为内外马步军都指挥使。
蒋勋向刘建锋求取邵州刺史被拒,便与邓继崇起兵为乱,一同攻打湘潭。
乾宁三年,马殷前往邵州平定蒋勋之乱,刘建锋却在潭州被部下陈赡所杀。
众将杀死陈赡,推张佶为留后。
张佶在前往府衙时堕马受伤,以为不吉,便对众将说道:马公有勇有谋,为人宽厚,比我更适合为帅。
尔等当奉其为主,共谋富贵功名。
当时马殷正在攻打邵州,众将便派人前去,请其回来就任。
马殷得知刘建锋被杀,张佶推举自己为,犹豫不决。
亲信姚彦章劝道:将军与刘龙骧、张司马,可谓三人一体,不分彼此。
如今刘龙骧被杀,张司马受伤,正是天意使将军为帅。
天赐不受,必获其咎。
马殷于是命部将李琼继续攻打邵州,自己则星夜返回潭州,来见张佶。
张佶将留后使之位让给马殷,自己亲率众将参拜,定下君臣名分。
马殷仍命张佶为行军司马,并命其代替自己引领部兵,攻打邵州。
不久邵州终被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