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杨玄价奇之,遂收为义子,起名为杨复光。
唐宣宗之时,杨玄价为盐州军观容使,诬杀刺史刘皋。
其后升迁为左神策军中尉,又向皇帝进献谮言,将宰相杨收贬出京城,于是权宠熏天,声震一时。
杨复光虽倚仗其干爹青云直上,但颇具军事才能,且有谋略,为方镇监军时常亲上战阵而临危不惧,不似其他权宦监军,只会指手划脚。
更可贵者,其在军中极能爱护士卒,亦不以权谋奸利,威信极高。
士卒及部将皆以大帅视之,在唐末宦官当权之时极为罕见。
中和元年五月,杨复光用计智劝许州节度使周岌反正归唐,在东南牵制叛军,方使黄巢不敢西出长安穷追僖宗,使逃亡朝廷在成都度过三年安逸时光。
当时秦宗权占据蔡州投降叛军,拒不服从周岌命令。
杨复光于是复带忠武军三千精兵进驻蔡州,逼劝秦宗权再度归附朝廷。
秦宗权因向来敬畏杨复光,故此唯命是从,并派部下大将王淑领兵三千,跟随杨复光进攻邓州朱温叛军。
当行至邓州城外之时,王淑不愿再进,心生反复。
杨复光觉知其反状,果断下令杀死王淑,并吞其三千精兵。
蔡州军与忠武军合并后共计八千人马,整编之后复分成八部。
杨复光自领一部,为总领元帅,派牙将鹿宴弘、晋晖、王建、韩建、张造、李师泰、庞从等七人分别统领一部,由此军威大震。
邓州之战,朱温大败,撤出邓州,退向长安。
杨复光乘胜挥军向北挺进,直至蓝桥,忽然报说母亲病故,被迫停止进攻,返回邓州,为母治丧。
按唐代礼制规定,父母之丧子须守孝三年。
但在多事之秋,僖宗夺情诏其回军,并任杨复光为天下兵马都监,监督诸路大军入关。
杨复光便率兵西向,与东面招讨使王重荣会合,向长安进。
中和元年十月,杨复光率忠武军驻扎武功。
朱温占据同州,向黄巢要求增兵,孟楷无兵可调,扣其求援书信。
杨复光闻知此事,遂派奸细潜入同州,先以高官重金收买朱温部将胡真、谢瞳,通过二人又极力劝朱温投降。
朱温举城向杨复光投降,由此长安东北门户大开,黄巢败亡便成定局。
关键时刻,杨复光献计招讨使王重荣,并说服与李克用有隙之宰相郑从谠,以朝廷名义调请李克用,使其带沙陀兵入关,终至得以平息叛乱。
如此大功于国,却在全面胜利,大事已定受封重职之时暴亡,岂容三军不疑?
杨复光死时,寿仅四十二岁。
闪回结束。
杨复光讯报至长安,僖宗大为悲恸,为其辍朝三日,谥封忠肃。
田令孜由是一人独大,更加无所顾忌,立即将杨复光之兄杨复恭从枢密使贬为飞龙使。
复在军中竭力培植党羽,对杨复光旧部五员大将王建、韩建、张造、晋晖、李师泰等赏赐巨万,并养为假子,各为统帅,号“移随驾五都”
。
因圣驾得以还于旧都,田令孜复上书皇帝,奏请改元为光启元年。
自此田令孜更加骄横,禁制皇帝决断国事,使唐僖宗大小事务不能有所主断,必须听从田令孜指示而行。
唐僖宗除与左右近侍对泣,更无他计可施。
光启元年,藩镇割据亦成定局,唐朝数百年基业不复旧貌。
此时李昌符据凤翔,王重荣据蒲、陕,诸葛爽据河阳、洛阳,孟方立据邢、洺,李克用据太原、上党,朱全忠据汴、滑,秦宗权据许、蔡,时溥据徐、泗,朱瑄据郓、齐、曹、濮,王敬武据淄、青,高骈据淮南八州,秦彦据宣、歙,刘汉宏据浙东。
都是各擅兵赋,迭相吞噬。
朝廷自此号令不行,只能依京畿、同、华、凤翔等数州租税,以供应百官俸禄及各项支出。
当时随朝廷从成都迁回者,仅宦官与朝官便有一万多人;田令孜在蜀地又招募新军五十四都,另有王建等随驾五都,每都千人,再加禁军,便有六万大军。
禁军开支巨大,京畿数州税赋收入严重不敷支用,便只得减少军饷,由是士气大减。
田令孜身为神策军统领,害怕再次引起军队叛乱,只好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割夺藩镇利益,以解决军饷官俸。
结果显然,愈加激起藩镇与朝廷严重冲突。
当时王重荣为河中节度使,独占境内安邑、解县两大盐池之利,每年献盐三十车,以供朝廷所用。
田令孜启奏唐僖宗,将两县盐池收归朝廷所有,并请自兼榷盐使。
王重荣不愿交出盐池,不停上书论诉,僖宗自是无可奈何。
田令孜见诸镇不肯依从朝廷诏命,遂派亲信到各地节度使府充当监军,严密监视节度使行止,欲随己意予以谫除。
又专派养子匡佑出使河中,为其监军。
王重荣不愿与田令孜为敌,相待匡佑极为优厚。
但匡佑依仗田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