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无救兵到来。
五月十五日夜,鲁炅率领数千士兵由宛城南门突围而出,向南逃往襄阳。
燕将田承嗣尾随追击,鲁炅拼死战斗,杀死叛军数千,终将田承嗣杀退,南保襄阳,拒住汉襄要隘。
叛军欲南下扰乱江汉,幸亏鲁炅当住要道,江南方得以保全。
朝廷遣使下达诏命,升任鲁炅为御史大夫,襄邓等十州节度使。
至是年十月,长安、洛阳两京收复,叛军逃往河北,襄阳之围始解。
便说广平王李豫及副帅郭子仪,自收复长安之后,率领唐军攻克陕郡,一路直逼东都,如汤泼雪,势如破竹。
安庆绪大惧,只得弃了洛阳,败逃退往河北。
燕将李归仁则率燕军精锐及胡兵数万,溃归范阳。
郭子仪遂收复洛阳,并遣军攻占河内等地,李光弼率军自太原东进,攻占漳河之北重镇滏阳,先断绝燕军北归范阳之路。
燕国丞相严庄眼见不敌唐军之锐,遂拿出见风使舵绝技,率叛军余部向唐军投降。
肃宗仍为重用,任命其为司农卿。
陈留军民亦响应唐军,杀燕将尹子奇归附王师,亦算为张巡及许远两位英雄报仇。
鲁炅与张镐、来瑱、吴王李祗、李嗣业、李奂攻打河南、河东道,旬月之内收复两州,只有叛将能元皓占据北海,高秀岩占据大同,急未克复。
朝廷诏命鲁炅为开府仪同三司、御史大夫、京兆尹,封岐国公,食邑两百户。
张镐奉大帅郭子仪之命,继又率兵北上,以与李光弼呼应。
肃宗闻报官军节节胜利,不由大喜,于是放松军事调度,转而忙于筹办迎归太上皇还都之事,未及调遣各路军马,追击清扫燕军残部。
字幕:可惜!
其后史思明之乱复起,皆因此时不追穷寇之误。
安庆绪逃奔河北,途中检点人马,见步兵不满三千,骑兵才三四百,不由大是丧气,心中凄凉。
向东自原阳北渡黄河,一口气逃到新乡,这才停住脚步,暂歇车马。
便于此时闻报,丞相严庄已经降唐。
诸将心思不由大为动摇,各怀离散之志。
阿史那承庆、李立节、安守忠、李归仁等部,分别逃散至恒郡、赵郡一带。
只有范阳旧将张通儒、崔乾佑等两三人,时常前来参拜。
北至卫州,已无大将前来拜见护驾;再等到汤阴,连随从军马也已逃走半数有余。
安庆绪知道人心已变,也不敢过问,徒呼奈何。
到相州之时,只剩士卒一千、骑兵三百,皆已疲惫不堪。
安庆绪勉强挨到邺城,入城设置衙署,整修战备。
喘息未定,探马入衙来报:漳河对岸滏阳城中,有河东节度使李光弼把守,驻有精军一万,精骑五百,挡住我军北归去路。
安庆绪闻听大惊,呆愣半晌,如同痴傻。
安庆和见兄如此,遂献计道:兵法有云,置之死地而后生。
此时前有李光弼大兵拦路,后有郭子仪等追兵,我等再无生路。
反正是死,不如瞒天过海,冒险一搏可也。
安庆绪听罢,被激赌徒本性,精神陡振,问道:计将安出?
安庆和答道:今虽两京复失,但燕国兵将皆散于范阳、河北等地,元气尚存。
皇兄不如亦效李亨当初所为,下数道檄文,遣使去招诸路兵将前来勤王。
为坚诸将之信,可说我兄弟自占据邺郡,已设奇计大破唐军。
李光弼大败于滏阳,王思礼兵将溃散,回纥兵已回归本国。
其余碌碌之辈,又何能拒我范阳精兵哉?
安庆绪听罢,深以为然。
便即分派八队人马出城,往各处旧部兵营布战报:今大燕皇帝驻陛邺都,赖先帝英灵护佑,大破李光弼、王思礼两军,收降斩万计,邺城禁军营幕俨然,军资足备。
且回纥骑兵已经撤走,各路唐兵实乃乌合之众,各位将军只要前来勤王,立功何难?先前溃散将士,限于本月二十六日前,皆到相州集结屯住,复去攻取洛阳,还我旧都,钦此遵照。
各路叛军接到战报,皆信以为真,叛逆之心复又稳固。
遂纷纷接受安庆绪招诱,各自率本部军前来相州。
旬日之间,蔡希德自上党、田承嗣自颍川先至,三家合兵,连同安庆绪近日在河北诸郡所招募新兵,复集六万余人,贼势复振。
安庆绪在邺城立稳脚跟,却忌惮史思明在范阳独拥重兵,势力太盛难以控制,便于十二月遣使赍持圣旨,至范阳调兵南下。
史思明却善见风使舵,因见安禄山已死,燕军势衰,遂囚禁安庆绪使者,以其所领河北十三郡,及八万范阳精兵降唐。
肃宗下旨宽恕其罪,并授命为范阳节度使。
除史思明不奉安庆绪之命外,诸路叛军将领风从云集,于年末之前全部到达相州。
安庆绪由此起死回生,遂诏命将相州改称安成府,大赦境内,改年号为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