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里处,正迎着郭子仪大军。
二人相见大喜,遂并马进城,合兵一处,声势大振。
郭子仪遂与李光弼商议分析河北敌情,遂定下分进合击之策。
只十余日间,便击破史思明数万大军,继而平定藁城。
又南攻赵郡,俘获敌军四千,斩赵郡太守郭献璆,尽释其俘,叛军将士无不感戴。
郭子仪遂命李光弼镇守赵郡,自率本部军返回常山。
史思明不甘心失败,重又集结数万兵马,尾随郭子仪之后,寻机进击报复。
郭子仪军刚到行唐县,探马来报史思明前锋将至。
郭子仪遂止住军马,选出五百骑兵出城回军,往复冲突叛军前锋,使其不能安营。
三日之后,敌军不胜唐军骑兵袭扰,只得回师退去。
郭子仪乘敌军疲惫之机,率主力大军兼程追袭,在沙河击破敌军主力,乃前往常阳驻守。
安禄山在洛阳闻报河北兵败,遂添加兵力五万,前来增援史思明。
郭子仪闻报叛军增兵,聚集诸将说道:敌人倚仗新增兵力,必定轻视我军,内心不坚。
我若趁此出击,则一战而能克敌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诸将闻此,无不信心百倍,斗志昂扬。
郭子仪于是下令出击,列营于九门城南。
镜头转换,来日破晓。
郭子仪率唐军鼓噪而进,与叛军对阵于九门城南平野。
三通鼓罢,两军对圆,各自射住阵角。
史思明新得生力援兵,又见对方兵少,果生轻敌之心,只待恃众冲阵,不复做防敌冲锋之备。
未待战鼓催罢,史思明派将出马交锋。
郭子仪早就一马当先闯入敌阵,先手起一枪,挑杀敌方一员步将,将其尸体甩向空中,以示己方众将。
唐朝军将皆呐喊而进,不顾众寡难敌,只管殊死战斗,奋勇直前。
叛军登时阵角大乱,只得各自为战。
战至午时一刻,叛军气馁,于是大败溃逃,被斩两千级,俘虏五百人,马匹不计其数。
史思明退守博陵,自思从未遭遇如此之败,不由仰天叹道:某自随安王起兵以来,攻无不取,战无不胜,轻取河北一十三郡。
此郭子仪、李光弼是何人也?竟如此难缠难斗!
字幕:史思明,本姓阿史那,初名崒干,宁夷州突厥族人。
史思明与安禄山自幼相识,一起长大。
虽然长得其貌不扬,倒懂得六蕃语言,机智过人。
此番因为轻敌,不防唐朝有此战将,便屡败郭、李之手,故此愤懑。
郭子仪在九门城南大败叛军,随檄招李光弼前来,共同追围史思明。
李光弼奉召引军而至,对博陵形成合围。
史思明毕竟是个能征惯战之将,颇善攻守之道,于是集众固守,唐军攻城十日不下。
郭子仪见坚城难下,于是同李光弼商议,佯作撤围,兵还常山。
史思明果然中计,率数万人马出城追来。
郭子仪复选骁骑五百人,边走边战,轮番引诱叛军。
如此走走停停三日,叛军疲惫不堪,已显懈怠之态。
郭子仪与李光弼乘机回军反击,大败史思明于沙河。
唐军志气大振,便欲全歼叛敌。
不料只听西、北两面鼓声震天,号角长鸣,却是安禄山得知河北危急,命大将蔡希德率步骑二万自洛阳驰至;又命范阳守将牛廷玠范阳郡兵万余南下,配合史思明夹击唐军。
史思明收集散亡士卒,与援军合兵五万余人,返身杀回。
郭子仪、李光弼进至恒阳,下令深沟高垒,不与叛军直接交锋,而采取疲劳战术,贼来则守,贼去则追,白天耀兵扬威,夜晚偷袭贼营。
叛军忙于应付,无法休息,人困马乏,皆生退意。
郭子仪料定敌军已经懈怠,于是与李光弼率军出城,与史思明大战于嘉山。
唐军以精锐之卒对阵叛军疲劳之师,一战而大获全胜,斩四万级,俘获千余人,获战马五千匹。
史思明在溃乱中跌下马来,披赤足,拖着断枪,狼狈逃回博陵。
李光弼乘胜追击,进围博陵,郭子仪则准备北图范阳。
唐军嘉山大捷,声威大振,河北十余郡官吏军民纷起,杀死叛军守将归顺唐军。
叛军由范阳至洛阳通道切断,往来使者只能轻装简从偷偷过境,但多被唐军俘获。
范阳叛军将士由此无不军心动摇,自觉在洛阳安身不得。
安禄山极其恐惧,大骂谋士高尚、严庄无能,又召集谋臣商议对策。
众谋臣志丧气沮,皆劝放弃洛阳,撤兵回守范阳。
便在此时,探马入报:唐军在灵宝以西全军覆没,哥舒翰已被部下擒拿,送来洛阳。
安禄山闻报,这一喜非同小可,直乐得从座上跳将起来,一迭声叫道:快些带进来,此真乃天助我也!
此贼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