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二年春,诏命将慧范法师等九名僧人并加封五品官阶,赐爵郡、县公;又将史崇恩等三名道士亦加五品阶,除任国子祭酒、同正等职;佛门居士叶静能加封金紫光禄大夫。
和尚道士齐聚朝堂,位列缙绅,可谓是千古奇观。
更选左、右台及内外五品官二十人,要求识治道、无屈挠者为十道巡察使,委以察吏抚民,荐贤审狱重任,每二年一换,按其功过而升降进退。
十道巡察使中,有易州刺史姜师度、礼部员外郎马怀素、殿中侍御史源乾曜、监察御史卢怀慎、卫尉少卿李杰等一众名士,皆都入选参预其事。
中书令韦安石罢为户部尚书;户部尚书苏瑰升为侍中、西京留守。
安东都护唐休璟,于神龙革命后便被征回朝中,进拜辅国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酒泉郡公,不久又加特进、尚书右仆射。
当时河北之地水灾爆,唐休璟两次上表朝廷,请求引咎辞职,未被允许。
不久改任中书令、京师留守、又加检校吏部尚书,进封宋国公。
神龙二年,唐休璟上书要求致仕退休,中宗因其年过八十,下诏准奏。
未料唐休璟只是虚辞以让,其实不愿引退,更为求加官进爵;未料一奏便准,由此弄巧成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又说少府监丞宋之问,当初及弟兖州司仓宋之逊皆坐附会张易之,被贬岭南蛮荒之地。
因难耐彼处荒寂,兄弟二人就便逃归东都;宋之问藏在好友张仲之家中,宋之逊匿于光禄卿、驸马都尉王同皎府内。
王同皎身为光复李唐功臣,疾恨武三思及韦后弄权,每与张仲之、祖延庆、周憬等好友言及,辄必切齿痛骂。
宋之逊每于帘后廊下闻之,便将此事复告于兄长宋之问。
宋之问笑道:只说我兄弟再无出头之日,未料如今大功从天而降,复又柳暗花明。
王同皎,此全是你自寻死路,则休怪某恩将仇报!
于是便写成一书,并将好友张仲之等人姓名罗列其上,遣弟子宋昙及外甥校书郎李悛,另有好友抚州司仓冉祖雍,偷向武三思告王同皎谋反,欲以此立功自赎。
冉祖雍乃夔州云安人,名士冉实之子,进士及第。
向与宋之问及王同皎交好,但官场蹭蹬,不得迁升。
此时因受宋之问指使,更为求升官财,故此自愿随从宋昙自告密。
武三思见书大怒,因唆使宋昙、李悛、冉祖雍投书铜匦密告:王同皎与张仲之、祖延庆、周憬相互勾结,潜结壮士刺客,欲谋杀德静王武三思,继而勒兵诣阙,欲废皇后。
中宗览其密奏,不由大惊,便命御史大夫李承嘉、监察御史姚绍之按察,杨再思、李峤、韦巨源参验此案。
李承嘉等既奉圣旨,又有告密书为凭,便即顺藤摸瓜,先密捕张仲之及祖延庆,鞠审其与王同皎通谋造反情状。
张仲之实乃一介文人,未通官场罗织门道,却不否认谋反之罪,只侃侃而谈武三思诸项不法罪状。
事连宫帷内幕,至其与当今皇后奸情之事,亦皆抖落出来。
祖延庆向与王同皎交好,并娶宋之问表妹为妻,此时未料反被姻亲所卖,更无别说。
当时李承嘉、姚绍之、杨再思、李峤、韦巨源俱都列坐公堂,及闻张仲之大说宫闱秘事,杨再思、韦巨源急忙将头一低,假作睡着不听;李峤与姚绍之却将惊堂木拍得山响,急命将其反手绑缚,送入监狱。
张仲之被推送下堂之时,兀自驻足还顾,畅言不已。
姚绍之怒道:此贼满嘴胡浸,还不与我加力挝之!
狱吏于是抡起大棒便打,击折其臂。
张仲之大呼道:宋之问,背恩忘义之贼!
你今负我,死后亦当讼之于天帝!
众审官便依武三思指使,将王同皎等人俱都拿捕到案,定成谋反之罪,呈报天子。
未过数日,诏命下达,命将王同皎斩于都亭驿前,籍没其家;张仲之、祖延庆一同被杀。
周憬并未同时被捕,及闻王同皎被杀,逃入比干庙中,对殿中神像大声言道:比干乃古之忠臣,知吾此心!
三思与皇后淫乱,倾危国家,行当枭都市,只恨不及见耳!
说罢,自刭而死。
王同皎谋反大案告破,宋之问因有告之功,免除阿附张易之前罪;擢升为鸿胪主簿,再迁考功员外郎;后事太平公主,复又阿附安乐公主。
宋之逊并与宋昙、李悛、冉祖雍一并除授京官,加封朝散大夫。
由此满朝正直之士,皆都避其数人有若瘟神。
(本集完)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