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皇帝来此一手,不由大惭。
举朝文武鄙视,无不欲唾其面。
夏四月丙申,武皇诏命大赦天下,改元如意。
时因举国前往两京告密者不可胜计,因而朝纲不振;众臣复恐身边尽是杜肃之类,故而非但不敢相互往来,对面撞见亦都钳口不言。
武则天亦始厌烦告密,乃命监察御史严善思监察铜匦密信,逐个按问真伪诬实。
严善思经过详查实勘,只旬月之间便纠核出告密不实,虚报伏罪者八百五十余人。
来俊臣等罗织党深恨,因而群起攻之,捏造罪名诬陷严善思,终将其流放瓘州。
时有万年主簿徐坚,乃名臣徐齐聃之子,因闻严善思之事,便即仗义上疏:书有五听之道,令着三覆之奏。
窃见比有敕推按反者,令使者得实,即行斩决。
人命至重,死不再生,万一怀枉,吞声赤族,岂不痛哉!
此不足肃奸逆而明典刑,适所以长威福而生疑惧。
臣望绝此处分,依法覆奏。
又法官之任,宜加简择,有用法宽平,为百姓所称者,愿亲而任之;有处事深酷,不允人望者,愿疏而退之。
来俊臣闻知此事,愈加衔恨。
如意元年五月,吐蕃酋长曷苏率其部落请求内附。
武则天以右玉钤卫将军张玄遇为安抚使,率精卒二万迎之。
六月周军前至大渡河西岸,曷苏将欲谋叛事泄,为其国人所擒,献于张玄遇军营。
又有羌蛮部落大领昝捶,率部族八千余人内附,张玄遇以其部落置莱川州,以昝捶为刺史。
由此西南归于平定,张玄遇勒石纪功于大度西山,振旅而还。
夏官侍郎李昭德既得天子宠信,乃进密言于武皇:臣闻外间众臣议论,皆云魏王武承嗣权威太重,则恐君权失衡。
太后答道:承嗣乃吾亲侄,故委以腹心。
李昭德道:侄之于姑,其亲何如子之于父?子犹有篡弑其父者,况于侄乎!
今承嗣既是陛下之侄,是为亲王,又为宰相,权侔人主,臣恐陛下不得久安天位也!
又请陛下赦臣死罪,臣有一言相问,但恐疏不间亲。
武皇道:卿试问之,朕不怪罪。
李昭德:恕臣孤陋寡闻,未知武承嗣、武三思亲生之父,当初是死于何人之手?
太后闻听此言,矍然而惊道:朕未思及此!
秋七月戊寅,乃以武承嗣为特进,纳言武攸宁为冬官尚书,罢其政事;以秋官侍郎崔元综为鸾台侍郎,夏官侍郎李昭德为凤阁侍郎,检校天官侍郎姚璹为文昌左丞,检校地官侍郎李元素为文昌右丞,与司宾卿崔神基并为同平章事。
辛巳日,又以营缮大匠王璿为夏官尚书、同平章事。
武承嗣见己大权旁落,便于姑母之前底毁李昭德等,说其乃李唐旧臣,不可重用。
武皇道:你等只恃皇亲,未谙政事;吾任昭德为相,命代吾劳,汝勿言也。
是时酷吏恣横,百官畏如蛇蝎,每次临朝议事,皆为之转足侧目,避之则吉。
惟有李昭德毫无避忌,独敢廷奏武承嗣及来俊臣之奸。
朝中另有右补阙朱敬则,秉直上疏:李斯相秦,用刻薄变诈以屠诸侯,不知易之以宽和,卒至土崩,此不知变之祸也。
汉高祖定天下,陆贾、叔孙通说之以礼义,传世十二,此知变之善也。
伏愿览秦汉之得失,考时事之合宜,审糟粕之可遗,觉蘧庐之须毁,去萋菲之牙角,顿奸险之锋芒,窒罗织之源,扫朋党之迹,使天下苍生坦然大悦!
太后读阅三遍,连连称善,赐帛三百段以赏其直。
众臣见此,无不精神大振,由此言路遂开,制狱渐衰。
九月九日,重阳丙戌。
武则天自称齿落更生,由是大赦天下,改元长寿。
武承嗣罢相未久,便因怏怏不乐,患病而死。
诸武势力由此大弱,不复往昔之盛。
长寿元年,追封周公为褒德王,孔子为隆道公。
儒家至此抬头,佛教稍敛其翼。
时有左羽林中郎将来子珣,也是有名酷吏,曾罗织诬陷雅州刺史刘行实三兄弟,与兄子鹰扬郎将虔通谋反,因成冤狱尽行诛之,并毁其父棺柩,其尸骸示众。
其后未久,来子珣便被他人诬陷,坐事流放爱州,至此死于异国他乡,尸骨不返。
又有新丰人王孝杰,当初随从刘审礼抗击吐蕃,与刘审礼皆都被俘。
刘审礼愤恨而亡,王孝杰数年后竟得归还长安,复得武则天重用,迁为右鹰扬卫将军。
(本集完)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