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康苏密降唐,愈加不敢停留,继续率部向阴山撤退。
未料行至浑河之畔,正与唐西路军元帅霍国公柴绍相遇,一场大战,颉利再次败逃。
颉利可汗此时大悔不应招惹大唐,仰天叹道:是某失其计较也。
未料唐童李世民,比杨坚更为霸道;三原李靖,较当年杨素更为难惹。
一面自怨自艾,一面向阴山遁逃。
这一日傍晚时分,行至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北风吹面如刀,天上彤云密布,又飘下漫天飞雪。
颉利可汗见风雪凌厉,难以行军,便命三军且寻背风之处安营。
安营未毕,忽听四外炮响连天,号角长鸣,不知有多少唐兵,随漫天风雪一同卷至。
颉利可汗大惊,急问左右:此是何处军马,怎生到此?
不一刻哨马来报:来者是徐世积所率通漠军,兵出云中,提前在此设伏。
大汗快走!
言犹未了,徐茂功已率军围裹上来,突厥兵大败。
颉利可汗趁雪突围,引残部退屯铁山,收集余众数万。
徐茂功也不穷追,尽得突厥散失战马,及牛羊辎重无数,奏凯以归。
颉利可汗连败三阵,哀叹道:我道隋亡之后,中原有名上将皆死,天下再无本人对手。
唐朝何得如许多能征惯战之将,迫我如此狼狈!
自觉不是唐军对手,即派执失思力为特使,再到长安向唐太宗谢罪请降,表示愿举国内附。
实际企图待来春草青马肥之时,再伺机东山再起。
唐太宗览其降书,遂派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前去突厥抚慰,令李靖率兵接应。
转眼冬去春来,虽草木未,暴雪已停。
李靖引兵至白道,与徐世积会合。
徐世积见到掌门恩师大喜,遂进言道:颉利虽然战败,人马还多,若使其远走沙漠,得到九姓铁勒庇护,则道路遥远险阻,就很难追击矣。
今闻天子下诏,派唐俭与安修仁前往抚慰招降,则突厥必定放松戒备。
我若随后袭击,平定贼寇必也。
李靖执握爱徒手腕笑道:贤弟此计,是当年韩信平灭田横之策,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副将张公瑾进言道:此亦是韩信趁郦食其说齐之时,突袭临淄之计也。
若果如此,则使唐俭等人身陷险地,必遭突厥杀害。
天子若因此而怒,我等岂非将功为罪?
徐茂功笑道:将军勿忧。
我已算过,唐俭吉星高照,自有脱身之计,必不当死。
我等任务,只需剿灭突厥则可。
李靖知其占卜之术天下无双,闻言大喜,遂命三军连夜出,自统精骑在前,使徐世积统率大军续后前进。
蹚冒积雪至于阴山,路遇突厥营帐千余,尽俘之以随军行。
二月初八日,探马来报:前距颉利可汗牙帐,只有十余里矣。
李靖闻报,止住大军,乃派偏将苏定方率二百骑兵为前锋,叮嘱如此如彼,因问:本帅使你建此盖世奇功,未知你可有胆略,干此大事?
苏定方浑身血脉贲张,以手击胸:恩师如此看重,若不能成功,枉为鬼谷门下弟子!
镜头闪回,叙述苏定方来历。
字幕:苏定方本名苏烈,字定方,以表字行世。
冀州武邑县人,迁居京兆郡始平县。
父亲苏邕,曾在隋大业末年率领乡兵数千,为州郡出力,讨伐贼寇。
苏定方骁勇多力,胆气群。
十五岁时便跟随父亲征战,多次率先冲锋陷阵。
苏邕死后,信都郡守令苏定方接替其父部众。
年龄及长,武艺愈加出众,在郡南大破清河叛军领张金称,将其斩杀,初始扬名河北。
又在郡西打败邯郸叛杨公卿,追逃二十余里,斩俘颇多。
从此叛军皆知苏定方骁勇,再不敢靠近州县边境。
隋末天下大乱,苏定方投奔窦建德。
大将高雅贤颇为喜爱苏定方,收其为养子。
窦建德败亡后,苏定方又随高雅贤投奔刘黑闼,随燕王一路攻城略地,多次立下战功。
其后义父高雅贤在洺水之战中阵亡,继而刘黑闼兵败被杀,苏定方于是归隐故乡。
秦王夺取皇位之后,闻幕府诸将皆说苏定方之名,由是遣使赍厚礼往请出山。
苏定方推却不过,就此出仕唐朝,初任匡道府折冲将军。
在此期间,李靖自江南回京,得见苏定方大喜,便有青睐之意。
苏定方亦久闻三原李靖大名,相见数语,便大为折服,于是亲至李府拜望,愿奉事为师。
李靖大喜,便收其为徒,使与鬼谷掌门传人徐茂功相见,拜为师兄。
闪回结束,书接前文。
苏定方既受恩师密计,遂引二百精骑以出。
二百壮士遂在浓雾掩护下衔枚疾进,至颉利牙帐七里之时,日光忽霁,浓雾散去,苏定方及其骑兵遂被突厥哨兵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