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自率大军绕行间道,欲迂回敌后,一举平定孙恩叛乱。
桓宝奉令引军而出,一战得胜,杀敌甚多。
孙恩又故伎重施,见战之不利,复引军还归船上,欲再泛舟入海;但见桓宝兵少,遂不即逃走,列其兵众于江面,与晋军水陆相持,以待时变。
谢琰派出先锋迎敌,自率大军在河塘之间窄路而出,欲抄袭叛军后路。
不料乡间遍布水塘,大军无法结阵而行,只得排成一字长蛇之形逶迤而行,人马杂踏,再无隐蔽可言。
岸上叛军细作现谢琰大军,遂急下船,飞报主将:晋朝大军正沿江而行,欲抄我军后路,断我退往海上归途。
孙恩闻此大怒,说道:姓谢的,今番不是你,便是我!
传令全军将船靠岸,在江面船舰中向陆上射箭,攻击晋军。
谢琰军队毫无防备,尾不能相顾,一阵箭雨之后便前后断绝,四散奔逃。
孙恩见状大喜,急命全军上岸击杀,将晋军断作三截,分而围歼。
当时飓风突起,大雨如注,晋军大败于千秋亭。
泥地不堪行走,晋军怨言四起。
孙恩见状,扬声叫道:杀谢琰父子者,赏千金,封万户侯!
晋军听了,众心涣散。
谢琰见身周只余二百亲兵,于是传令突围。
(本集完)
东晋隆安三年,权臣司马道子患病,沉溺饮酒宴乐,每日都在醉乡,不问政事。
其子司马元显知道父亲声望不再,于是暗示朝廷,解除其父司徒及扬州刺史职务,以琅邪王司马德文为司徒,自任扬州刺史。
司马道子闻知大怒,但已无能为力。
司马元显信任庐江太守张法顺,以为谋主,又树立党羽,桓谦以下门阀权贵子弟都与其交往。
因前番王恭、殷仲堪、桓玄、庾楷之乱,深知兵权重要,为增加兵源,遂下令三吴各公卿以下,原为官奴而被门阀转为荫客者,悉皆移置建康,号称为乐属,以充兵役。
此令一下,门第士族不满,东土之民嚣然。
镜头闪回,孙恩出场。
字幕:孙恩,字灵秀,琅琊人。
孙秀家族后裔,世代信奉五斗米道,为天师道渠帅。
孙恩叔父孙泰因拜杜子恭为师,学习五斗米教秘术,被会稽王司马道子任为官员。
隆安二年王恭叛乱,孙泰以为东晋既要覆亡,故此煽动百姓,招集信众,并获三吴之民响应。
后遭会稽内史谢輶揭,孙泰被司马道子处死。
孙恩惧被叔父牵累,独自逃到海上,召集百余人众,等待机会复仇。
隆安三年,逢司马元显下令三吴各郡进乐属以充兵员,各郡士庶不满,人心不稳,各自逃奔入海,以避兵役。
闪回结束。
孙恩于是趁机招降纳叛,自海岛迅聚众二万,起兵叛晋。
时隔不久,孙恩便聚三吴官奴、荫客数万人,声势大振。
遂先与部众登陆进攻上虞,杀上虞县令,其后进攻会稽郡城山阴。
会稽太守王凝之亦世奉天师道,闻报孙恩叛乱,并不出兵迎击,城中且不设防备。
府中属吏请太守征兵讨乱,王凝之则说:我已请道祖借鬼兵守住诸路要津,量此些许小毛贼,不足忧也。
不一时孙恩引大兵而至,因会稽城中无备,于是攻陷城池,执杀王凝之。
东吴八郡之人一时尽起,皆杀郡守以应孙恩。
旬日之中,孙恩部从至有数十万之众。
当时三吴地区少有战乱,承平日久,民不习战,故此各郡县驻军都望风溃散。
吴国内史桓谦、临海太守司马崇及义兴太守魏隐闻说叛军将至,皆弃郡城出逃。
孙恩于是率众据会稽,自称征东将军,强逼百姓为官属,号称其党徒为长生人,尽驱诸郡县令,使食其妻子,若不食便将县令肢解。
所过之处又大行杀戮,四处放火、抢掠。
旬日之间,吴会大乱,由此朝野骚动,士民震恐。
当时孙恩部将之中,有天师道信徒卢循,字于先,小字元龙,范阳涿县人,乃东汉名儒卢植之后,后赵中书监卢谌曾孙。
卢循进言于孙恩:今吴中八郡响应将军者,是谓将军能除君侧之恶也。
将军宜火上表朝廷,典数会稽王司马道之及其子司马元显罪恶,请天子诛之,则江南士民必效命来归。
孙恩从之,于是写表,遣人入呈朝廷。
其表略曰:
会稽王尸位素餐,荒废朝政,万民皆怨。
毒赋天下,愁民岁广。
使先帝肆醉崇朝,飞觞千尺作长夜之饮,致驾崩于宫中,乃为人臣者之暴也。
今年老无能,犹不能避位退身,反私以其子元显篡夺政位,实乃目无君上!
其父子既为政宰,宜进思尽忠王室,反为苛刻,生杀随意。
天下切齿,推臣为,请诛元凶恶。
愿陛下诛此国贼,则臣等入朝,待罪阙下。